視頻加載中...
從搶購風潮中謠言的產生流程及傳播效果來看,必然要經歷這樣幾個階段:第一階段,謠言發酵。在這一階段,信息發布者通過發送短信引起手機用戶的關注,而短信能否成為手機用戶關注的話題,主要取決于短信本身的重要性。對于嗜好杞人憂天的民眾而言,核輻射的危機感不啻于一場戰爭。因此,“碘鹽防輻射”的謠言無論真假,都能引起人們的關注。第二階段,謠言生成。在這一階段,短信引起手機用戶的關注后,需要受眾轉發短信才能將謠言傳播擴散開去,吸引更多的受眾關注。此時的謠言傳播中,輿論領袖起到了關鍵作用。尤其是親戚朋友的電話或短信更能增加謠言的可信度。在受眾認為對自己影響不大的心態支配下,很多人充當了謠言的傳播者。第三階段,集合行為爆發。由于謠言在群體間、在人際間廣泛傳播,群體出于從眾心理,相信謠言,爆發搶購碘鹽的集合行為。在此階段,人際的影響力更大,在集合行為中,搶購的瘋狂行為會刺激更多的人加入。第四階段,謠言消解或澄清。傳統媒體代表官方立場與話語權力,對謠言的解釋或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能有力地消解謠言。在3月17日中午,官方以新聞發布或手機短信等形式澄清謠言,解除了民眾的恐慌。此時,各大論壇和網站也紛紛登載相關評論文章,指出謠言毫無根據,純屬子虛烏有,謠言不攻自破。 “第三人效果”理論恰如其分地解釋了謠言產生的根源。該理論在所有負面新聞的傳播中都有效。謠言伴隨的集合行為屬負面新聞。因此,兩者具有重合之處。謠言產生集合行為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受眾個人特質。個人對信息內容的預存立場越強,“第三人效果”越明顯;年齡大者自認為經驗豐富,知道如何評價信息內容,“第三人效果”明顯;當事人的知識水平與受教育程度越高,當事人越認為自己的判斷正確,“第三人效果”越明顯。在謠言爆發過程中,年紀較大、社會經驗豐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民眾認為,自己不容易受謠言的蠱惑。別人受到的影響大于自己,從而不知不覺卷入其中。人們在最初了解搶購碘鹽事件的相關信息時,由于受到普遍情緒化的影響,往往容易陷入集體的狂歡之中。 (2)媒介內容的性質。此次搶購碘鹽風波中,手機短信起了決定作用。短信內容屬于負面消息。“第三人效果”理論認為,如果媒介內容是負面的或不需要的(如暴力、色情、負面廣告等),受訪者會認為該媒介內容對自己的影響較小,對別人的影響較大。且負面內容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越大,“第三人效果”越明顯。如果媒介內容是正面的或需要的(如公共倡導、新聞報道等),受訪者會認為該媒介內容對自己的影響較大,對別人的影響較小;或是認為該媒介內容對自己和別人的影響差別不大。因此,我們可以據此反推過去,很多手機用戶正是基于這種心態,忽視手機短信對自身的影響,認為對別人影響更大,別人可能都去搶購,于是自己也心安理得地去搶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