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發展新聞教育的四點經驗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教育開始于1983年,是進入80年代后中國傳媒教育蓬勃發展的第一次浪潮的產物。28年來,華中科技大學從剛創辦時的單一本科教育,不僅發展成為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一條龍的全程傳媒人才培養體系,而且成為國內新聞傳播學術的重鎮,其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成就,得到了學界、業界的認可。總結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教育的經驗,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課堂,自然地融入學生的知識體系。采取切實措施,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占領思想陣地,成為新聞傳播類大學生的思想武器,是中國大學教育的應有之義。在華中科技大學不長的辦學歷史上,形成了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傳統。學校有公共基礎類課程大平臺,其中有馬克思主義原理、中國共產黨黨史、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等課程,這些課程可以視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前置課程;學院有專業基礎課,其中新聞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新聞原著導讀等,核心內容就是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除此之外,還有新聞業務課程、新聞歷史課程,如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評論、中國新聞史、外國新聞史等,其部分內容可能直接聯系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某些具體的原理,如采訪學課程中的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以及群眾路線,寫作評論課程中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新聞史課程中的對唯物史觀的堅持等,都是傳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具體途徑。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在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研究領域,已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和學術力量。在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工程第一批教材建設中,學院就有兩名教授參與。2010年,學院又有兩名教授入選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工程建設項目首席專家(中國新聞史、新聞評論)。圍繞著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研究,20多年來,學院出版了幾本專著,發表論文近百篇。 第二,以需求為導向,與時俱進,不斷改革教學體系。傳媒教育要以傳媒業界的需求為導向,業界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院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輸送什么樣的人才。新聞教育界也要堅持三個面向,即要面向業界、面向社會、面向國際,不能自以為是,自娛自樂。要把握業界演進的脈動,瞄準行業競爭的前沿,了解媒體變化的需求,不斷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完善課程體系,更新教材內容,優化教學手段。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水平,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第三,引入傳媒精英,構建“雙師”隊伍。師資隊伍結構應該多元化,但應以學術型教師與實務型教師兩種基本類型為主體。學術型師資,應該重視學歷的完整、全面的學術素養和扎實的理論功底;實務型教師不一定要求具有博士學位,但一定要有豐富的業界經歷,他可以不寫高深、抽象的學術論文,但一定要是傳媒行業的行家里手,在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方面,要有點石成金的能力。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教育開辦以來,就一直重視從業界引進高端精英,第一任系主任汪新源就是來自湖北日報,時任湖北日報理論部主任。在世紀之交,學院又從業界引進了趙振宇教授、石長順教授、何志武教授、孫發友教授,如今他們已是學院教學科研的頂梁柱。兩種不同類型的師資應該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使用不同的指標體系,使之在大學生態環境中,彼此理解,和諧共生,共同發展,一起服務于傳媒人才的培養。 第四,與業界結盟,建設高水平的實踐平臺。學生的專業技能養成,首先要依賴于學校的業務課程教學和實驗教學設施,但是要提高其專業能力,縮短與業界的距離,必須要到專業的權威媒體去實踐。傳媒行業是以高新傳播技術裝備起來的信息產業,傳媒的競爭不僅是報道業務的競爭,也是傳播技術和傳播手段的競爭。所以,絕大多數高校新聞傳播院系都重視學生的專業實習及其平臺建設,但是由于辦學條件的差異,各個學校在這方面投入的資源千差萬別。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長期以來一直把實習平臺建設作為學院辦學的重中之重。筆者作為學院現任院長,曾多次帶隊到長沙、廣州、深圳,拜訪當地權威媒體,商談雙方合作;今年還專門到北京走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經濟日報、光明日報、新浪、搜狐、網易等媒體的高層領導,建設專業實習基地。有高水平的實習平臺,學生就可能接近行業的最前沿,其專業能力的養成就可能進入到一個新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