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張 建 黃永宜 摘要:網絡文化與現實中的人生處境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甚至成為現實生活的世俗表現形式和感性經驗形式,也豐富了當代文化景觀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大眾對當代文化的參與愿望和體驗熱情,本文試就網絡媒介使用與消費所帶來的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展開論述。 關鍵詞:網絡 媒介消費 生活方式 當今社會處于一個數字信息技術與文化高度交融的時代,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網絡文化正勃然興起。網絡文化所帶給人類的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文化新形態,同時還改變了人類的生存觀念和生活方式。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提到過“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①。 網絡傳播使信息傳播變得更加迅捷,信息的容量猛增,它為人類提供了新的文化生活空間,建構起了新的價值世界和意義世界。網絡傳播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審美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網絡所改變的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人類的思維模式,它加快了人類交流的頻率,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及速度,將單向信息傳播轉換成為多向信息傳播。 網絡媒體本身既是信息發布工具,同時又是及時反饋的渠道,這樣就極大地刺激了網絡受眾的主動性和選擇性。網絡文化與現實中的人生處境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甚至成為現實生活的世俗表現形式和感性經驗形式,也豐富了當代文化景觀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大眾對當代文化的參與愿望和體驗熱情,本文試就網絡媒介使用與消費所帶來的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展開論述。 交流方式:從邊緣走向主流 互聯網出現之初,人們對網絡消息的可信度和真實性都存在偏見或者猶豫。當網絡新聞的真實性和廣泛性開始得到民眾的信任時,這就改變了網絡在媒介生態中的邊緣狀況。同時,網絡新聞以其數字化的傳播方式、多元化的傳播媒介以及交互性的信息溝通沖擊著傳統新聞市場。 網絡新聞與傳統新聞播報的最大不同就是其交流性和自由性。人們開始在網絡中尋求一種更廣闊、自由的活動空間。大眾可以通過網絡留言、視頻轉發或者信息發布等不同的方式進行意見發表,這樣就最直接地實現了個人的言論自由和平等權利。這種互動交流的方式,為新聞媒體提供了更多的話題,為政府反饋了更多真實的意見,更為大眾提供了更多參與公共討論的空間。當今網絡作為新聞傳播的重要媒介,正發揮著它不容小覷的力量,改變著現代社會的輿論觀點,也改變著人們言論發表的方式,使群眾的反響和呼聲更加真實和具體,網絡新聞開始逐步從邊緣走向主流。 網絡博客的出現更加順應了當下快節奏的社會現實,滿足了人們宣泄、傾訴的精神需求,在虛擬的空間里人們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出現,說任何想要說的話。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新聞記者”,發布的消息都是關于自己或周圍的信息,而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和貼近性使得人們之間開始缺乏隱私和合理的個人空間。但不能否認的是,網絡博客的出現彌補了大眾對于公共交流的需求。 網絡社區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以成熟社區為內容的大型規模性局域網,同時與所在地的信息平臺進行全面合作。網絡社區這種分塊式特征使網絡新聞分類更加明確,內容更具有主題性和指向性。“傳播生態是實現受眾——媒介——經濟——社會這一復合生態系統整體協調而達到一種穩定有序狀態的演進過程。”②網絡的虛擬性可以保障每個網民自由發言的權利,社區中什么樣的信息刺激和抓住了受眾的神經,誰就有更大的成算在這個虛擬的世界流傳下去,但與此同時也可能導致網絡生態的失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