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張 建 黃永宜
摘要:網絡文化與現實中的人生處境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甚至成為現實生活的世俗表現形式和感性經驗形式,也豐富了當代文化景觀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大眾對當代文化的參與愿望和體驗熱情,本文試就網絡媒介使用與消費所帶來的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展開論述。
關鍵詞:網絡 媒介消費 生活方式
當今社會處于一個數字信息技術與文化高度交融的時代,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網絡文化正勃然興起。網絡文化所帶給人類的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文化新形態,同時還改變了人類的生存觀念和生活方式。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提到過“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①。
網絡傳播使信息傳播變得更加迅捷,信息的容量猛增,它為人類提供了新的文化生活空間,建構起了新的價值世界和意義世界。網絡傳播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審美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網絡所改變的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人類的思維模式,它加快了人類交流的頻率,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及速度,將單向信息傳播轉換成為多向信息傳播。
網絡媒體本身既是信息發布工具,同時又是及時反饋的渠道,這樣就極大地刺激了網絡受眾的主動性和選擇性。網絡文化與現實中的人生處境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甚至成為現實生活的世俗表現形式和感性經驗形式,也豐富了當代文化景觀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大眾對當代文化的參與愿望和體驗熱情,本文試就網絡媒介使用與消費所帶來的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展開論述。
交流方式:從邊緣走向主流
互聯網出現之初,人們對網絡消息的可信度和真實性都存在偏見或者猶豫。當網絡新聞的真實性和廣泛性開始得到民眾的信任時,這就改變了網絡在媒介生態中的邊緣狀況。同時,網絡新聞以其數字化的傳播方式、多元化的傳播媒介以及交互性的信息溝通沖擊著傳統新聞市場。
網絡新聞與傳統新聞播報的最大不同就是其交流性和自由性。人們開始在網絡中尋求一種更廣闊、自由的活動空間。大眾可以通過網絡留言、視頻轉發或者信息發布等不同的方式進行意見發表,這樣就最直接地實現了個人的言論自由和平等權利。這種互動交流的方式,為新聞媒體提供了更多的話題,為政府反饋了更多真實的意見,更為大眾提供了更多參與公共討論的空間。當今網絡作為新聞傳播的重要媒介,正發揮著它不容小覷的力量,改變著現代社會的輿論觀點,也改變著人們言論發表的方式,使群眾的反響和呼聲更加真實和具體,網絡新聞開始逐步從邊緣走向主流。
網絡博客的出現更加順應了當下快節奏的社會現實,滿足了人們宣泄、傾訴的精神需求,在虛擬的空間里人們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出現,說任何想要說的話。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新聞記者”,發布的消息都是關于自己或周圍的信息,而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和貼近性使得人們之間開始缺乏隱私和合理的個人空間。但不能否認的是,網絡博客的出現彌補了大眾對于公共交流的需求。
網絡社區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以成熟社區為內容的大型規模性局域網,同時與所在地的信息平臺進行全面合作。網絡社區這種分塊式特征使網絡新聞分類更加明確,內容更具有主題性和指向性?!皞鞑ド鷳B是實現受眾——媒介——經濟——社會這一復合生態系統整體協調而達到一種穩定有序狀態的演進過程?!雹诰W絡的虛擬性可以保障每個網民自由發言的權利,社區中什么樣的信息刺激和抓住了受眾的神經,誰就有更大的成算在這個虛擬的世界流傳下去,但與此同時也可能導致網絡生態的失衡。
娛樂形式:正當娛樂與網絡沉迷
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影視作品等都是網絡娛樂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也是大眾網絡媒介消費的熱點。網絡文學的創作往往具有創作者很濃的個人主義色彩,甚至很多文學作品就是取材于作者本身;其次,對于網絡文學的讀者而言,閱讀的環境都是在隨意瀏覽或者無意中瞥見,這種近乎“娛樂式”的受眾群體使得網絡文學需要更加具有引人注目的標題以及跌宕起伏的情節和精悍簡短的語言,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點擊量。
從一夜躥紅的《老鼠愛大米》到最近流行的《愛情買賣》都是較為成功的網絡歌曲,這些歌曲的傳唱度甚至超過了許多經典音樂,究其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朗朗上口的曲調、風趣有味的歌詞和似有如無的伴奏外加網絡傳播方式的便捷,都使得歌曲本身就帶有解嘲風味,歌詞內容大多都是反映社會現實或者借歌曲抒發最直接的情感。
網絡影視的誕生要從網絡電視劇的誕生講起。最初是簡單轉載,發展到由影視網站投資拍攝網絡劇,每集有固定的時長和跌宕起伏的情節,這種網絡電視更符合網民利用空余短暫時間觀看的特點,搞笑、簡短的故事內容都使網絡影視更加具有傳播性和可發展性。
網絡游戲簡稱為網游,它是以互聯網為傳播媒介,以游戲運營商服務器和用戶計算機為接收終端,以游戲客戶端軟件為信息交互窗口,用于實現娛樂、休閑、交流和取得虛擬成就的可持續性個體多人在線游戲。網游的普及得益于其輕松又虛擬的環境氛圍,既滿足了網民的心理補償需求,又隱匿了他們的身份背景。網游中人與人的交流缺乏真實的表情語言,沒有深厚的情感基礎,長時間與現實人群的隔離,會出現重的“信息孤島”現象,甚至會讓人混淆現實與虛幻的世界,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如何處理正當的網絡娛樂與網絡沉迷的關系。
商業互動:虛擬世界的自由與規則
網上購物是隨著網絡媒介的逐步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全新的購物方式。相比于傳統的現金購物模式,網上購物則顯得更加方便、快捷和安全。網上購物解決了人們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便,可以隨時隨地登錄,并在較大的挑選范圍內選擇自己需要的商品,這就大大節省了消費者的挑選時間。
網上購物的基本流程大概是:首先找到一個比較信任的網站;然后在這個網站中選好中意的東西,進行購買;選擇在線付款,進行網上交易;賣家在收到訂單并查詢到買家的金額數目后,即可等待發貨;收到商品之后進行評價,如果不滿意可以與賣家協商,進行協議退貨處理;完成交易。網上購物需要涉及資金流轉問題,新型支付模式引發的一系列變革給網絡商業安全帶來巨大的挑戰。如何保證買家、賣家在網上購物中的合法權利不受侵犯,如何管理網絡世界中的貿易活動有序進行,這些都需要進一步討論,并由國家法律進一步補充完善。
網絡商務交易的開通不僅改變了人們的購物方式,更改變了人們對于以物易物的基本認知。對網絡交易中所出現的詐騙、盜號、密碼病毒等現象,我們要引以為戒的不僅是那些技術層面的財產保護措施,更要重視其產生的社會背景。我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現實法律層面上的保護和監管,更重要的是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加強個人道德責任感與規則意識。
面對網絡文化問題,非此即彼的對立邏輯顯然行不通,應該采取海德格爾式的既“是”又“不”、既“接受”又“拒絕”、既“肯定”又“否定”的態度,在“置身網內”的同時,也不要忘記“置身網外”,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為了盡量減少網絡文化對于網民,尤其是青少年網民的負面影響,防止青少年變成“媚俗藝術人”,必須加大力度培養其網絡素養、“審美眼光”與“批判思維”,抵抗網絡審美文化對娛樂價值的過分推崇。在進入以信息為依托的知識經濟社會后,網絡文化的重要性越來越彰顯,但是如果網絡提供給大眾的文化產品一味地強調當下的世俗生活,強調娛樂、消費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消解甚至否定精英文化的啟蒙思想、彼岸理想和烏托邦精神,文化趣味如果不加以協調控制,就必然會走向淺薄、粗俗和單一化,不利于中國當代文化的發展。(本文為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網絡社會發展問題研究中心重點研究課題《網絡美學研究》的前期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0skjd11)
注 釋:
①尼葛洛龐帝[美]:《數字化生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頁。
②張隆棟:《大眾傳播學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頁。
(作者單位:張建,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黃永宜,重慶郵電大學思想政治學院)
來源:《新聞愛好者》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