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網絡熱詞折射社會情緒 網絡熱詞的形成和傳播,使得其內容及其引申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意義,成為網友爭議的一個焦點,網絡剛好為公眾提供了“觀點的自由市場”的技術支持和操作平臺,每一位網絡受眾都可以借其暢所欲言,發表個人觀點,甚至宣泄不滿情緒。而網絡媒體作為能夠滿足網民宣泄需求的有效載體與手段,它可以使當事人的不滿情緒在最短時間、最大范圍,以最大能量得以表達和釋放。 2011年初,我國抑制通脹壓力的政策再度面臨新一輪的考驗,入夏以來,對中國物價上漲的描述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報端,新浪則在“多種商品價格上漲”的專題里列出幾十種產品的價格浮動。于是繼“姜你軍”、“蒜你狠”、“豆你玩”等網絡熱詞后又出現了“藥你苦”、“棉花掌”、“煤高宗”等詞語,表達了物價上漲給受眾帶來的生活壓力。 2010年,一條關于房價走勢的消息成為網民關注的焦點——國土部部長稱房價肯定會下跌。之后在國內幾個微博平臺上,該條消息被寫成了“國土部部長稱房價肯定會嚇爹”。“嚇爹”這一網絡熱詞迅速在網絡瘋傳并迅速流行,受眾借“嚇爹”一詞調侃房價將瘋漲,實則表達了民眾對于房價居高不下的一種不滿情緒。 一直從事網絡語言研究的專欄作家黃集偉認為,在信息透明度增加之后,當人們發現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完美的事情時,由于無力而郁悶,從發泄個人的壓力,到關注公眾及不同群體的社會問題,網絡熱詞感知并記錄種種社會心理和民間情緒,從這一角度講,網絡熱詞也可叫做“社會熱詞”。 網絡熱詞表達公民意識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它強調的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責任意識、公德意識、民主意識等基本道德意識。網絡受眾的公民意識更多指的是網民對于社會現象或事件的參與意識、監督意識和責任意識,從這個角度講,網絡熱詞包含的是網絡受眾對社會熱點、某人某事的態度,是一種情緒和感情的表達。 網絡熱詞是一種民意表達。萬瑞數據網絡輿情監測分析師高代鵬認為:“網絡熱詞的發源地,從某種程度來說,也可以說是民意代表陣地。”作為一種語言現象,網絡熱詞除了反映當今的社會意識和文化外,它更直接地表現出民眾的意愿,網絡熱詞每個字眼的背后都是一種曲線的意見表達,網絡民眾正是通過一個個簡單的詞語,呼吁政治生活的透明,為民眾爭取知情權,體現了強烈的輿論監督意識。 “聯合利華、寶潔、納愛斯、立白等日化用品生產企業的大部分日化品牌都將提價,平均漲幅達10%左右。”2011年3月,這個消息一經傳出,迅速引發網絡強烈關注并催生了一個網絡熱詞——“日不落”。民眾對于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類事件尤為關注,“漲價”已經成為民眾心中“永遠的痛”,隨著房價上漲、農產品價格上漲等一系列漲價風愈刮愈烈,民眾對于漲價的談論早已成為各大論壇的熱帖內容,人們希望物價能趨于正常,政府能出面協調,對于不合理的漲價現象已是深惡痛絕。“蘋什么”、“姜一軍”、“糖高宗”、“氣死你”等一個個網絡熱詞不僅是網民對物價上漲的特別關注,同時也是網民呼吁相關部門采取諸多穩定物價的政策措施,還百姓一個穩定生活環境的愿望和心聲。 2011年3月,有網友發帖對地方政府豪華辦公大樓進行集中曝光,其中,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作為一個財政窮縣竟在建“超過8個美國白宮”的辦公樓引起網友熱議、聲討,當地政府辯稱此樓完全是為了“節約資源,并能提高效率”,于是網友送其一個名字“賽白宮”。短短幾天時間,全國各大媒體紛紛報道“賽白宮”,使其成為2011年上半年最熱的網絡詞語之一,“賽白宮”也成為“節約資源”的代名詞。當全國人民都在關注希望工程、貧困地區時,“賽白宮”無疑激起了網民的憤怒,待在舒適豪華辦公樓內的公職人員又怎能真正心系百姓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呢?網友在指責其地方政府弄虛作假、揮霍救濟款的同時,更多的是為政府的不作為、不監管痛心,“賽白宮”不僅僅是一種嘲諷,更是一種民眾的呼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