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拓展媒介的空間深度 任何一則媒介信息都依托相應的媒介空間而存在,在二維層面上它所占據的空間都是有限的。但任何信息其實都可以視為三維存在,這第三個維度就是信息開掘的深度,在這個意義上,深度應該是無限的。整合媒介空間,通過化零為整的方式,固然可以讓受眾對整個頻道信息產生秩序感、可掌控感,但大板塊運行如果僅僅等于簡單的合并同類項,節目內部不能形成有機體,也很難對受眾產生持久的黏合力。因為頻繁的信息中斷、更替、起始,等于給了受眾重新選擇、離席的契機。但若是能夠通過開掘信息的前因后果,闡明事情的來龍去脈,使信息與信息之間形成連綿的遞進感,就能使一個較長的時間單元對受眾產生吸附力。這種對因果關系或者事件進程的連續關注,就是這里所說的對空間深度的開掘。毋庸諱言,這種深度追求,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深度報道模式。 眾所周知,深度報道模式起源于報紙,電視媒介誕生之后,它被視為最能體現報媒介質優勢的信息傳播模式(電視則被認為更適合傳播“短平快”的信息)。但今天看來,與其說深度報道方式是報紙媒介的專利,不如說它的產生與盛行更多地取決于現實境況。我們知道,世界大眾報刊誕生于19世紀30年代,而深度報道的大規模出現和盛行則是在一個世紀之后,即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社會經濟危機爆發之際。危機四伏的社會狀況、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迫切需要媒體對社會狀況、經濟形勢作出解釋和判斷,對受眾給予理性的引導。深度報道方式正是在這種社會需求下產生的。這就是說,深度報道存在的真正土壤是特定的社會境況和受眾需求。 歷史往往會有驚人的相似。如前所述,網絡升級為社會信息傳播的主流媒介導致的一個必然結果是,信息的過度傳播加劇了受眾的認知困惑。在這種情況下,必然要求大眾傳媒系統中最具權威性的電視媒介除了既定的娛樂功能外,不能僅僅充當信息傳播的平臺,必須承擔起幫助受眾鑒別信息、認知社會、厘清現實、釋疑解惑的重任,而這正是深度報道才能實現的目標。事實也的確如此。我們看到,近年來,除了電視劇和綜藝娛樂節目外,深度報道已經成為電視媒體主導性的節目形態,遍布熒屏的談話類、講述類、調查類節目,本質上都是在對信息進行深度開掘。 媒介即訊息,但是更多時候,媒介的功能和屬性取決于現實需要和媒介系統的整體狀況。由于網絡傳播更加便捷、隨意和個人化,促使原本的伴隨式媒介電視,變成了受眾有目的、有指向、理性化使用的對象。這種理性化的使用心理,也要求電視媒介改變原來的無深度狀態,使平面的電視時空得到深度拓展。(本文為北京市“學科與研究生教育——新聞學專業教師成長軟環境建設”項目資助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041) 注 釋: ①彭蘭:《媒介融合的“合”與“分”》,《新聞與寫作》,2006(9)。 ②卞冬磊、張紅軍:《媒介時間的來臨:電子傳播媒介的時間的想象》,《新聞學研究》,2007(90)。 (作者為北京工商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來源:《新聞愛好者》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