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孫曉青簡介: 孫曉青,祖籍山東,生于上海,長在北京。1969年5月上山下鄉到云南西雙版納國營農場,1970年3月入伍,在云南思茅軍分區開始學習新聞寫作。1977年5月進解放軍報社幫助工作,翌年年底正式調入。1980年初調總政辦公廳工作。1985年7月回軍報任體育記者。1993年走上領導崗位,先后擔任解放軍報社總編室副主任、時事部主任,解放軍報社副總編輯,南疆軍區副政委等職。2005年1月任解放軍報總編輯,2010年1月任解放軍報社社長至今。 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堅持正確導向,注重求真求新,信奉文無定法,追求有效閱讀。常以不模仿別人、不重復自己自勵。一組時政評論、一篇新聞論文分別于2000年和2008年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著有孫曉青體育新聞、文學作品選《留在體壇的記憶》、《飄過軍營的號聲》、《撼動王座的旋風》3部。
孫曉青社長近照 專網記者:很感謝孫社長能接受我們的專訪。近年來,中央和軍委總部領導對利用新興媒體做好輿論引導工作高度關注、十分重視。2006年初紀念軍報創刊50周年時,胡錦濤主席親臨中國軍網,了解網站情況,還親自上網操作,中國軍網也成為胡主席視察的第一家國內新聞網站。請您介紹一下解放軍報社在認真學習貫徹胡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大力推進報網融合的實踐中有哪些新體會、新共識? 孫曉青:經過50多年的發展,今天的解放軍報已經成為一個擁有兩報、兩網、五刊、三社、一個手機報的綜合傳媒平臺。面對時代變革大潮,軍報認真貫徹落實胡主席和軍委總部領導的指示精神,立足軍事新聞傳播實踐,積極適應全媒體時代網絡快速發展的新特點,在推進報網融合上進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6年1月,胡主席親臨軍報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對我們是極大的鼓舞和鞭策。堅持用胡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統一思想認識,增強推進報網融合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成為全社同志的共識。2008年6月,胡主席在人民日報社考察時深刻指出:“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高度重視互聯網的建設運用和管理,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平臺、促進人們精神生活健康發展的廣闊空間。”按照胡主席這一重要指示精神,我們適時提出“以報紙為基礎,以網絡為牽引,通過報網融合打造現代軍事傳媒旗艦”的思路,采取多種措施,全力推進報網融合。 去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地震,軍報隨即啟動應急機制,前方報道組數十位記者同時撰寫文字稿件,拍攝現場圖片,錄制視頻新聞,并在野外設立直播點,單日視頻直播超過8小時。去年12月,報社又派出精干隊伍,對“打通墨脫公路的最后瓶頸——嘎隆拉隧道工程全線貫通”進行現場報道,此次報道以視頻直播為主體、現場訪談為支撐、焦點新聞為引導、信息資料為縱深,探索采用多媒體、全過程、大縱深、多角度等手段,通過《解放軍報》、中國軍網和國防部網等媒介實施全方位播報,創軍報歷史上多項第一。還有近年來軍報的兩會報道,都做到了文字、圖片、網絡、視頻等立體發稿。 今年5、6月間,軍報組織了紀念建黨90周年“紅色足跡萬里行”大型采訪活動,首次投入使用全媒體直播車。這一大型采訪活動歷時57天,途經16個省、直轄市,踏訪幾十個紅色舊址,在軍報上推出了60個系列專版、300多篇文字稿件和220幅圖片,國防部網、中國軍網推出了120多條視頻、2200余篇文字稿件和3000多幅圖片,創造了一個成功的全媒體傳播范例。借今年8月1日國防部網正式上線和中國軍網新版亮相之機,中國軍網推出一個全新板塊:“軍網新天地”。其內容包括由記者部打造的記者頻道、時事部打造的天下軍事頻道,由“青春方陣”專版編輯經營的青春頻道和“讀者之友”專版編輯經營的讀者頻道。過去專事辦報的編輯記者依托紙媒、跳出紙媒,開始到網上“圈地”,不僅為自己掌握的大量冗余資源找到了出路,豐富了網上內容,而且強化了自己用網、辦網的意識和技能,促進了軍報編輯記者隊伍的全面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