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孫曉青: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當今時代,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的建設發展越來越受到外部輿論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胡主席強調指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不僅需要良好的國內輿論環境,而且需要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我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軍隊,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大力改進和加強我軍的對外軍事宣傳,已成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加強和改進對外軍事新聞傳播,我認為首先必須正視兩個事實。 其一,當今世界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不會很快改變。據有關部門統計:美國等西方媒體壟斷著世界大部分地區近90%的新聞信息傳播;世界上每天傳播的國際新聞大約有80%來自西方大通訊社;西方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的信息量,是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的100倍。在新興媒體網絡傳播領域,美國等西方國家優勢更大。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呈現出這樣一種態勢:首先,強勢媒體由西方控制,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以及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老牌傳媒每天播發、刊登大量涉及中國的負面報道,影響世界輿論,我國媒體在對外宣傳上則顯得勢單力薄,難成氣候。其次,議程設置由西方掌握,他們今天拋出“中國威脅論”,明天指責中國軍事“不透明”,后天又說中國軍隊“好戰”,我們則處于被動應付狀態。第三,傳播渠道由西方把持,無論廣播、電視還是互聯網,他們以英語優勢和科技優勢包打天下,我們的聲音發不出、傳不遠,有口難辯。 其二,不斷豐富的多樣化軍事任務實踐為塑造我軍形象提供了難得機遇和廣闊舞臺。進入新世紀,隨著軍隊使命任務的不斷拓展,我軍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越發頻繁,特征越發明顯。僅最近幾年,我們記憶的“硬盤”里就存儲了一系列重大戰役,包括:抗擊雨雪冰凍災害行動,重大抗震救災行動,執行制止暴亂、維護穩定任務,參加支援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任務,以及多次執行國際救援任務……目前,我軍至少還有三項重要涉外任務已經常態化,即:參與聯合國主導的維和行動常態化,在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出兵最多;在國內或境外與外軍進行聯合軍演和聯合訓練常態化,涉及國家包括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度、泰國、中亞五國等,甚至還有北約成員國;始于2008年底的海軍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護航行動也常態化了,至今已不間斷地輪換了10批。近年來我國發生的許多事件,無論是盛大慶典還是重大災難,每一次都因為事涉全局和媒體聚焦而形成社會熱點。尤其在重大行動中,我軍履行職能越充分,通過媒體傳播越廣泛,自身形象的展示就越徹底、越真實。面對軍隊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常態化,加強和改進對外軍事新聞傳播已是水到渠成。我們面臨的任務是:以我軍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實踐為基礎,以公眾需求和科技發展為兩翼,通過改革創新、資源整合,切實提高軍事外宣能力。 專網記者: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十分重視從戰略層面認識輿論戰,借助全媒體傳播展示軍事實力,傳遞軍方聲音。請您談談對國家輿論斗爭的看法,軍報在其中又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孫曉青:國際輿論斗爭的實質是形象塑造——要么自我塑造,要么被別人塑造;自己的形象自己不去塑造,就只能被別人塑造。很多時候,保持沉默往往就是失語,就是放棄對自己真實形象的主動塑造。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不重視塑造自己的國家形象和軍隊形象,但是這種塑造不會是單方面的,總要有人出來作對。2008年發生在拉薩的“3·14”事件就很典型。那是一起民族分裂分子制造暴亂、殺人放火的嚴重事件,武警部隊執行的是制止暴亂、維護穩定的任務。互聯網上有人公然制造假新聞,說鬧事僧人是武警士兵裝扮的,并且播發一張照片作為“證據”,企圖往我武警身上栽贓。然而正是這張照片,讓我們找到輿論反制的突破口。當時,軍報記者柳軍和李敬坡正在武警西藏總隊采訪,他們了解到的事實真相是:2001年夏天,武警西藏總隊二支隊四中隊官兵為協助拍攝電影《天脈傳奇》而借來袈裟作道具,照片上一群武警戰士抱著袈裟的場面,反映的正是當時的情景。了解到這一情況后,記者和武警西藏總隊經過多方調查取證,在照片上標注出11名官兵的姓名以及他們哪一年轉業退伍等事實,證明拿這張照片說事兒無異于“關公戰秦瓊”,時空大錯位。照片在軍報刊出后,謠言不攻自破。該報道后來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如果把塑造比作國際輿論斗爭的起點,那么傳播便是重要的中間環節。以《解放軍報》為例,這份主要面向軍內指導工作的紙質媒體,讀者對象有限,傳播渠道單一,相對于電子媒體有一定弱勢,但它作為中央軍委機關報的地位又有著其他媒體無可替代的優勢,即權威性和可靠性。在海外對中國軍事新聞的關注中,很多信息均援引自《解放軍報》。盡管傳統意義上的“獨家新聞”在幾秒鐘之后便成為互聯網的共享信息,但日復一日的“第一時間權威信息發布”會打造一種更加深刻的影響力。軍報要想在傳播領域揚長避短,關鍵時刻讓中國軍隊的聲音傳播得更遠更廣,除了文章本身必須有獨到見解,的確是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言之外,還要學會借力,即“借船出海”,通過自身的報網融合以及同其他媒體的協作,強化我們的主流權威優勢,拓展我們的有效傳播渠道。當然,塑造也好,傳播也罷,最終目的是影響。我們從正面解釋中國,說明中國,或者以論爭的方式批駁謬誤,為中國辯護,除了維護自身形象,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的中國以外,還蘊含著一種期許,即:用我們的和諧理念影響世界,改變霸權橫行、弱肉強食、民族紛爭、戰亂不斷的可悲現狀,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我們應當借助中國的和平崛起,更加自覺地掌握和運用各種傳播技巧,通過塑造和傳播中國軍隊的真實形象營造于我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擔當起用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與和諧理念影響世界、推動歷史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