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孫曉青:通過深入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軍報全體采編人員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有了新的提升,政治水平、辦報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有效傳播能力有了新的進步,受到部隊廣大官兵和業界同行的好評,也得到中央和軍委總部以及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領導小組的充分肯定。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軍報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整體轉型步伐不夠快,與媒體變革的大趨勢不相適應。二是輿論引導能力不夠強,與各類媒體搶占市場、爭奪話語權的競爭態勢不相適應。三是有的同志思想作風不夠端正,與軍委、總部和部隊官兵的殷切期望不相適應。四是采編隊伍水平參差不齊,與打造“軍事傳媒旗艦”的目標不相適應。面對這些不足和差距,我們在“三項學習教育”活動中突出抓了以下4個方面。 第一,以文風的改進適應讀者的需求。我相信沒有人愿意看枯燥無味的文章,也沒有人能拒絕美文佳作的誘惑。仔細分析一些受到關注和好評的稿子,不外乎兩種情況,要么問題抓得好,要么文章寫得好。所以,我們要想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影響力,首先文章一定要有內容,不空洞,而且寫得漂亮。千百年來,各種文本汗牛充棟,只有美文流傳下來,其他的都已湮沒在歷史塵埃之中。文風對于文章的傳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以文風的改進牽動作風的轉變。中宣部等五部門《關于在新聞戰線廣泛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意見》下發后,解放軍報社黨委高度重視,結合思想作風教育整頓,把這項活動作為學習貫徹“七一”重要講話的重要載體,作為深化“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重要延伸,作為全面鍛煉編輯記者隊伍、改進采編作風的重要抓手,精心制訂實施方案,社、部領導帶頭深入一線采訪調研,開設多個專欄、專版、專題,推出一批鮮活、生動、有份量的稿件,形成規模效應和宣傳強勢。至目前,已有30余名社部領導、60余名編輯記者參加了“走轉改”活動,這一規模在近年來經常性報道工作中未曾有過。“以好文風促進作風,以好作風改進文風”在報社上下蔚然成風。 第三,以文風的改進激發學習的欲望。“書到用時方恨少”。每當我們尋求突破和變化時,或者想做一種不同以往的表達時,我們往往會覺得知識不夠用,文采難展現。可見能不能有所突破,取決于知識儲備如何。所以,還是要多讀書、多學習。對于報人來說,學習沒有到頭的時候,知識沒有夠用的時候。尤其是現在,我們不光要學習各種知識,還要掌握各種本領,特別是網絡時代善于用網的本領。
網絡時代的記者,不是單一的平面媒體記者,應該既能夠寫,也能夠拍;既能夠寫文字稿,也能夠做音頻視頻。現在平臺多了,我們的記者也應該是復合型、全能型的。我們提出的“全社辦網”這個口號,實際上也是對記者素質的拓展提出了新要求。 第四,以文風的改進提升報網宣傳質量。報網宣傳質量的高低,標志是什么?核心標志是影響力,包括對部隊、對社會、對世界的影響力。新聞傳播有一個同受眾語言對接的問題。用什么樣的語言表達才更容易讓人接受,也關系到文風問題。在傳播力決定影響力的時代,要想改變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的狀況,確實需要我們在改進文風上下功夫,并以此為突破口,研究寫作,改進寫作,真正把我們的軍事新聞做得更快、更新、更活、更實,把我們的軍報軍網辦得更好看、更有用,從而進一步提升軍報軍網對內對外的影響力。
專網記者:您曾經把軍報推進報網融合的創新實踐,形象地比喻為“二次創業”,您是怎樣看待“二次創業”這一問題的? 孫曉青:我在學生時代曾經讀過一篇課文:《梁生寶買稻種》,由此知道了柳青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更學會了一個迷人的動詞——創業。創業創業,創辦事業,核心是一個“創”字。即:白手起家,從無到有;白紙作畫,描繪新圖。創刊于1956年1月1日的《解放軍報》,也蘊含著一部艱辛的創業史。聽老一代軍報人說,編輯部最早曾擠在前門外的一家大車店里辦公,拼好的鉛字版用鋼板托襯著,每天靠三輪摩托車送到印刷廠。就是在那樣的情況下,軍報走過了初創時期。1977年我調進報社時,唐山大地震剛剛過去不久,抗震救災的地震棚還散落在軍報大院內,無聲地講述著前輩的敬業與艱辛。 如今條件好多了,然而我們卻遇到全新的挑戰——繼電視沖擊紙媒之后,網絡似乎又在扮演紙媒終結者的角色。面對挑戰,我們采取了報網融合的應對之策。不言而喻,這也是一種創業,是傳統報人為了生存與發展而主動向新的傳播領域的拓展和進軍。 改革呼喚改革者,創業需要創業人。55年前,軍報老前輩歷經風雨,創辦了享有盛譽的中央軍委機關報;55年后,軍報新生代面臨媒體轉型的新挑戰,同樣需要一批善于學習、勇于開拓的創業者。為此,我們在提出“以報紙為基礎,以網絡為牽引,通過報網融合打造現代軍事傳媒旗艦”的思路之后,又叫響了“靠學習推進報網融合,靠奮斗實現二次創業”的口號。同前輩當年創辦軍報相比,今天的二次創業起點更高、舞臺更廣、機會更多、難度更大。不過,既然網絡傳播已經構成當今重要的輿論生態環境,作為軍事新聞工作者有誰能夠拒絕這種挑戰呢?為了提升軍事新聞的傳播力、影響力,我們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能接受時代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