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如何有效做好民生新聞——以《廣西日報》及其子報為例
文/ 花永安
民生新聞報道是當今媒體在激烈競爭中吸引讀者的重要手段。民生新聞從百姓日常生活中采制而來。好的民生新聞,不僅有內容、有內涵、有力度,而且讓讀者感到貼心、暖心。竭力做好民生新聞,提升民生新聞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進而增強媒體的競爭力,使媒體牢牢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筆者以《廣西日報》及其子報為例從幾個方面談談如何有效做好民生新聞報道。
深入挖掘新聞資源,著力點燃新聞亮點
對于民生新聞,不同讀者有不同的閱讀需要,即使面對同一篇報道或是同一題材報道,讀者也會有不同的關注點。對新聞資源進行充分利用,使一篇報道或是同一題材報道形成多個亮點,可以提升報道的關注度和思想內涵。
2010年1月15日,《廣西日報》對“愛心香蕉”的報道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2009年11月中旬,廣西香蕉遭遇寒流,銷路受阻,這是一件涉及民生的重大事情。廣西媒體紛紛報道,其中《廣西日報》中《一次牽動全國的民生大救援——從“愛心香蕉”看黨和政府社會各界怎樣扶助“三農”》一文對這一民生大救援活動進行了細致、全面地報道。“愛心香蕉”報道從讀者角度出發對“三個亮點”加以詳盡報道。第一個亮點,報道了廣西香蕉銷路受阻的信息,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中央領導為此作了重要指示,國家各部委大力支持廣西促進香蕉銷售,商務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商務部門組織流通企業加大香蕉采購量,自治區政府召開有關部門專題研究應對措施,迅速出臺一系列加快香蕉等水果運銷、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好政策,惠及八桂蕉農。第二個亮點,報道了黨和政府向蕉農伸出溫暖的手,民眾一呼百應競相獻上愛心。《南國早報》、南國早報網順應網民意見,發起“愛心香蕉”心連心——大型報網互動助農行動。一時間,全社會的愛心聚合在一起,義舉熱潮很快化解蕉農的焦慮。全區各種會議的招待水果全部是香蕉唱主角,各行政、企事業單位爭先購買“愛心香蕉”。據統計,全區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共購買“愛心香蕉”8000多噸,連同向外地銷售香蕉在內,全區60多萬噸香蕉基本銷售完畢,為蕉農挽回4億多元損失。第三個亮點,報道廣西發展香蕉產業,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突出,全國市場很大。這次突如其來的銷售困難沒有動搖廣西做大做強香蕉產業的雄心。
《廣西日報》對“愛心香蕉”的報道整合了各個方面的新聞信息,深入挖掘和利用潛在的新聞資源,可以說是將這類新聞資源“榨干吃盡”,使新聞報道形成多個亮點、可讀點和關注點,增強了報道和讀者的相關度,同時又提升了報紙的影響力。
精選角度使報道“與眾不同”
民生新聞不管大小,都是百姓身邊的大事,但媒體報道時易“撞車”,影響讀者的閱讀興趣。因此,一篇好的民生新聞報道要將最為讀者關注、最有價值的新聞亮點挖掘出來,從而提升新聞的品位和影響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精選報道角度,做得“與眾不同”。
面對同一個新聞事件,高明的記者往往善于透過新聞事件表象去發現隱藏在其背后的豐富內涵和本質,在報道中傳達出黨和政府的關懷和群眾的聲音,使新聞既有可讀性又有思想性,既有貼近感又有高度感,做到為群眾謀利益的同時,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
有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名男子騎電動自行車途徑廣西南寧市長堽路四里的人字型路段時摔倒致死。不少媒體的記者把視角放在事故本身及其損失上,將事件報道處理成一般社會新聞,而《南國早報》某記者卻敏銳地從該路段處于復雜地段給市民的出行帶來困難的抱怨入手,了解到這個多年百姓反映未果的問題。
記者在這起事故發生的當天下午來到事故現場,親自感受在這復雜地形路面上行路行車的危險性,并對過往市民和居住在該路段居民進行深入采訪和調查,了解到居民將該路段稱為“魔鬼彎道”,幾年來,幾乎每個月都有自行車、三輪車、面包車在此翻車,人和車都有不同程度損傷。居民們紛紛表示,這個拐彎路道必須整改,才能保證以后不再發生慘劇。居民們還提出整改建議。第二天《南國早報》在“南寧新聞版”的顯著位置刊發了題為《一男子在“魔鬼彎道”跌死 附近居民呼吁有關部門盡快對該路段進行整改》的報道,并配有事故現場照片。該報道刊出后,引起南寧市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南寧市政府馬上召集交警、市政、城區政府等部門在事故現場開會,要求吸取這次慘劇教訓,立刻對“魔鬼彎道”進行整改,派出施工隊進入現場改造路面,同時徹底清查城市非主干道路,采取措施排除街巷的道路安全隱患。隨后,《南國早報》及時把這一處理結果告訴讀者,在一版顯著位置刊登題為《本報報道引起有關方面高度重視 迅速整改“魔鬼彎道”》的消息,并配發了整改路面施工現場的大幅照片。三天后,“魔鬼彎道”道路整改完工。
如此一則容易被視為一般社會新聞的報道,由于記者善于透過新聞事件的現象去挖掘其背后的內涵和實質,新聞視角和切入點不同,在報道中傳達出黨和政府的關懷和群眾的呼聲,使新聞變成了體現人文關懷、為群眾謀利益的民生新聞。
抓住社會熱點,推出“獨家”新聞
隨著技術進步、社會發展,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備受關注,社會公眾參與程度越來越深。越是和群眾利益關聯度高的報道,越能牽動群眾的心,其輻射面越廣,影響力越大。只有關注群眾,報道才能被群眾關注。而熱點問題正是群眾所關注的,群眾眼里的熱點就應該是媒體追逐的熱點,只有把熱點新聞報道做到人無我有,才能讓讀者喜讀、愛讀,媒體的輿論引導力才能得到提高。
母嬰安全是一個關系到社會和諧的重大問題。廣西少數民族貧困山區缺醫少藥,孕產婦狀況更是堪憂,這是個社會熱點問題。《南國早報》記者在對貧困山區孕婦的生存現狀及有關母嬰健康問題的采訪中,了解到在這些貧困山區,擔架是保證產婦住院分娩最有效的手段,但目前某些山區卻連小小一副擔架也買不起。《南國早報》記者設想通過報道來動員全社會為山區母嬰獻愛心,幫助貧困母嬰渡過難關,策劃在母親節前夕推出“小小擔架,搶救母嬰生命安全”專題系列報道,通過大量感人故事和觸目驚心的細節,讓人潸然淚下。該組專題報道前后發出圖文50篇(幅),讀者反響熱烈,共收到讀者和有關人士捐款15萬元,購買了450副擔架送到十幾個最需要的山區縣。同時,自治區政府撥出100萬元設立主席基金用以救助貧困母親。隨后,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媒體跟進報道,使廣西的“擔架行動”經驗在全國引起廣泛關注。該報道由于把觸角伸向社會熱點,立意深遠,從而獲得第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解讀報道政策法規,讓群眾掌握運用
政府出臺的政策和法規,與廣大人民群眾生話息息相關,是他們迫切需要了解的。問題是這些政策和法規比較宏觀、抽象,甚至比較枯燥,不容易被人民群眾接受。要做好這方面民生新聞報道,就要用解讀形式進行報道,用群眾能夠看得懂的語言解讀政府政策和法規。所謂解讀,實際上就是“翻譯”,也就是“細化”。特別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文件、政策等,要將其做深做透,讓群眾真正掌握,運用到工作和生話中去。
幾年前,南寧市政府發布《城市擴建新規劃》,稱南寧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已經獲得國務院和自治區政府的批準。該規劃是一個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規。它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將給市民帶來什么影響?這是市民未知、欲知、須知的問題。為使廣大市民對該規劃能夠深入了解,《當代生活報》以10個專題的形式進行解讀性報道,每個專題都附以《大邕城重劃版圖》的醒目大標題,特別引人注目。每個專題的解讀報道配以照片。有的專題配以詳盡的規劃地圖、開竣工時間表格,有的專題配以領導、專家訪談文章,告訴讀者關于城市今后的走向、投資機遇、對當前生活諸方面的影響等。一個專題即一個版面,10個專題文圖并茂,利用10個版面一次性報道。這10個專題解讀報道,為讀者對該規劃進行具體“翻譯”、“細化”,提升了該篇民生新聞品位。
作者單位 廣西日報傳媒集團
來源: 《傳媒》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