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鮮明的市民定位,強調“本地化”、“原創性” 網絡的無地域性是其優勢,但同時其在對地方新聞的介入上力量不足。面對網絡競爭,都市報應該增加其不可替代的“地方影響力”。 本地新聞是獨家新聞、原創新聞的源頭。縱觀當前的各大門戶網站、手機報等新媒體,其新聞內容尤其是地方新聞,都是以各地紙媒為主要轉載源。所以說,本地新聞是都市報應該堅持并做強做大的領域,只有本地新聞才具備原創和不可復制性,才是都市報在競爭中取勝的一大法寶。只有本地的,才是唯一的。 如天津《每日新報》在2010年第8次成功改版后,特別將本地時政新聞版面重新整合并優化版面配比,將本地時政新聞放在本埠新聞版塊的第1至第6版之間,遇到當地重大時政新聞時不惜版面突出處理。據粗略統計,目前其本地時政新聞占據一版封面頭條達93%左右。 地方政策報道做足“服務性”、“實用性” 政府部門的一項政策、法律法規的出臺和調整都關乎百姓的切身利益。作為承接政府部門與百姓信息溝通的橋梁,都市報應立足百姓,以他們的視角將政府部門發布的信息予以解釋和梳理,用親切、平易近人的敘述方式進行闡述,而非自上而下的公告式的信息羅列。說白了,就是要心中裝著讀者,尊重讀者的閱讀習慣,人性化處理新聞,讓報紙充滿情感,讓關懷躍然紙上。只有胸中裝有讀者,讀者才會把報紙裝在心里。 比如勞動人事部門的醫保、就業政策;衛生部門的就醫、醫院改擴建措施;教育部門的中小學升學考試政策等等……這些政策信息都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如果按照職能部門的工作新聞發,只能成為替職能部門表功的空洞干癟的文件,這樣的信息傳播效果是大打折扣的。要換位思考,用百姓的視角來“軟化”工作新聞的生硬,讓成就報道、會議報道、政策法規報道生活化、通俗化;用百姓看得懂的語言、標題以及版面表現形式把信息有效地傳播給市民。 2011年8月2日,《天津近期建設規劃(2011-2015)(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示,《每日新報》不惜用7個版的規模提取規劃中涉及保障房、交通、市政、教育等內容予以刊登,做解釋性報道,一版封面大字標題突出醒目,創天津當天報道規模之最。該報總編輯說:“我們要堅持把本地的時政新聞做足做深做透,讓更多的市民關注這些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信息,關注這些信息會給他們現在或將來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改變。” 此外,還應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做足實用類新聞,力求讓讀者形成閱讀習慣。從每天要看的天氣預報,到本地衣食住行各類資訊,以及每年固定時期的供熱、春運車次大黃頁,防流感、招考實用手冊等,這些細致入微的服務,網絡只能做到摘抄和轉載,難以做到突出“地方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