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徐子鳴 葛 穎 “護苗隊”系列報道是寧波晚報近期策劃推出的一組獨家報道。報道聚焦于社會管理創新和文明城市建設,通過小切口凸顯大主題,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組報道的策劃過程,始終注重一個“動”字,即通過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和社會動員作用,實行動態策劃,不斷推動新聞事件的發展和民生問題的解決,取得了實效??梢哉f,這次策劃體現了新聞傳播的公共參與,整合了讀者、媒體、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的力量,因此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選擇小切口 緊扣大主題 學校周邊,特別是小學和幼兒園門口,交通高峰時段車堵人擠。這種現象的形成有幾個原因:一是寧波的學校,特別是小學和幼兒園門口,不少位于小街小巷,本來道路就不寬暢;二是兒童上學,多數家長以私家車接送,到校園附近后,家長不放心讓孩子獨自進校,勢必要在校園周邊臨時停車再送孩子入校。如何解決這一矛盾,一直是交警部門、教育部門、家長和學校周邊市民普遍關心的問題??梢哉f,送孩子上學的“最后100米路”密切關系著民生。 4月中旬,寧波晚報記者得知了這樣一條信息:寧波市機關第二幼兒園和海曙交警大隊經過共同探討,將試行“護苗隊”志愿者服務行動。具體做法是,早上開車送孩子上幼兒園的家長不用下車,車一到園門附近,就有志愿者上來接孩子,然后將孩子安全地送入園內。志愿護送責任由家長輪流擔當,園方、交警部門起引導作用。 記者即到現場觀察試行“護苗隊”前后交通變化情況。4月24日、25日,記者進行實地調查采訪后,深切地感受到:僅僅因為園門口有了六位“護苗隊”志愿者,交通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于是,在4月26獨家推出了一個版面的紀實式報道。當天,即引起了相關部門和市民的關注,熱線電話不斷,不少市民建議推廣。 第一篇報道見報后,報社領導定下調子,要周密策劃,為推廣“護苗隊”模式進行輿論動員。當時,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校門口的交通問題是一個關系千家萬戶的民生問題,適合都市類報紙展開深入報道;二是此模式出自群眾的智慧,有首創性;三是其中志愿者體系的建立,發揚了互助精神,契合當前文明城市創建的大主題;四是小改變帶來大變化,契合社會管理創新這個大主題。把報道做強做大,既符合新聞規律,又具有社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