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強調認同感 增強互動性 寧波晚報改變以往被動報道的模式,主動走上前臺,與海曙交警大隊、區教育局、各幼兒園、小學進行溝通,對整個海曙區的校門口高峰期交通現狀進行了地毯式調查,在不到一周時間里,迅速將“護苗隊”模式推廣到5所幼兒園。《家長希望“護苗隊”遍地開花》《“護苗隊太給力了” 機關二幼護苗隊志愿服務在海曙全面推行》《83名志愿者攬下一學期“護苗”任務》等連續報道步步推進,使得“護苗隊”迅速成為輿論熱點,極大地激發了相關部門和學校的熱情。截至上學期末,海曙全區已經有8所幼兒園、7所小學成立并開展了“護苗隊”志愿服務活動,基本覆蓋了海曙中心城區范圍內所有存在交通擁堵問題的幼兒園和小學。 寧波晚報趁熱打鐵、提升力度,著力與市教育局、市公安局、文明辦等部門聯系。不久,市教育局、市公安局聯合發文,確定在全市范圍內推廣“護苗隊”活動。 報社還積極刊用互動平臺,吸聚讀者智慧,完善“護苗隊”模式。由于家長、學校以及熱心讀者對“護苗隊”模式的認同感強,“護苗隊”志愿者隊伍擴大很快,到上個學期末,15所成立“護苗隊”的幼兒園和小學的志愿者服務時間表,都排滿了即將開始的新學年,不少幼兒園小小班、小學一年級新生的家長也出現在了名單之中。“護苗隊”模式顯然具有延續性和生命力,展現著一座城市的文明。在發展志愿者隊伍的同時,寧波晚報互動平臺多方了解、積極吸收家長們的建議,與有關部門協作彌補操作上可能存在的漏洞,推出了“護苗隊”具體規則。這既是一個推廣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完善機制的過程。 “護苗隊”是一項由交警、園校、志愿者共同參與的社會管理創新模式。為進一步做好推廣,寧波晚報建議對“護苗隊”進行統一著裝,設計并注冊“護苗隊”徽標圖案,確定操作守則便于復制、推廣。短短15天之內,由海曙交警大隊委托設計的由雙手、幼苗、彩虹、陽光、愛心組成的“護苗隊”徽標圖案,及帽子、馬甲、旗幟等整套寓意著平安的橙色“護苗隊”裝備設計方案出爐。新學期開學后,“護苗隊”成為寧波的又一張獨特的文明名片。 社會反響大 報道效果好 “護苗隊”報道篇數多、篇幅大、讀者參與度高,一直緊扣著兩條主線,即社會管理創新和文明城市創建。這組報道產生的社會影響非常大。有關部門對這一模式進行了專題研究。寧波市交警支隊支隊長親自帶隊考察“護苗隊”志愿者服務情況,兩次批示要求各交警部門學習其成功經驗,有效解決校園周邊的交通擁堵問題;寧波市教育局負責人提出融合其他學校管理的成功經驗,將“護苗隊”推廣開去。目前,“護苗隊”的推廣活動持續進行著。 (作者:徐子鳴,寧波晚報副總編;葛穎,寧波晚報社會新聞部主任) 來源: 《新聞實踐》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