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學術期刊公信力的影響因素及核心內容 簡單說,公信力就是使公眾信任的力量。公信力是測度學術期刊的一項重要指標。學術期刊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媒體,其學術影響最終必須經受市場的檢驗。在媒體市場化的步伐明顯加快、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公信力正成為學術期刊爭取受眾、爭奪市場、決定受眾背向的關鍵因素。因此,學術期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進一步提升學術影響,還必須打造責任媒體,增強學術公信力。 學術期刊公信力的影響因素,包括社會評價、讀者評價和自我評價等方面。社會評價往往由學術界公認的較權威的機構發布,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以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等。讀者評價尤其是核心受眾的評價也不容小視。自我評價作為一種重要評估手段,運用得較少,不敢面對現實,或自戀情結影響到學術期刊公信力的自我評價。 從學術期刊公信力的核心內容來看,主要涉及信息公開、學術操守、社會公器職責等。信息公開包括審稿周期、用退稿通知、良好的編讀機制等。學術操守包括反對學術不端、抵制收取版面費等。社會公器職責指學術期刊敢于擔當社會公器職責,引領學術。 例如:《改革》近年來在提升公信力方面主要有以下探索:一是堅持兩個月的審稿周期。編輯出版全面對接國際慣例,實行雙向匿名評審。在學術期刊的審稿周期問題上,《改革》編輯部堅持兩個月的審稿周期,這一方面出于尊重作者勞動的考慮,便于作者在較短時間內明確文章采用結果,掌握向其他學術期刊投稿的主動權;另一方面也符合《改革》編輯部審稿運行方式的獨創性,即在兩個月內判斷文章是否能夠正式發表。二是《改革》用稿、退稿的信息通過“改革網”向全國公示。有關《改革》稿件審查采用或退稿、獲獎及被權威二次文獻轉載、編輯部重大選題策劃等重要資訊,均在第一時間通過“改革網”發布。三是提倡獨立撰寫學術論文。堅決治理學術贗品、學術泡沫,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搭便車”行為,提倡獨立撰寫學術論文,作者署名原則上不超過兩人。四是堅持衡量學術期刊學術水準的六項指標,即影響因子、轉載率、政府獎項、目標讀者評價、同行評價和一定的發行量。五是堅持不收版面費,堅持學術價值取向,依托財政撥款,靠論壇、發行等贏利模式來彌補辦刊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