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蘆 鑫 回顧2011 年新媒體外宣所作的努力,有三個亮點值得在今后一段時間內繼續關注。了解、把握這幾個方面,對推動新媒體外宣發展會有一些幫助。 一、 新媒體走向外宣舞臺中心 2009 年4 月,美國百年大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停止出版。2010 年9 月,曾獲104 次普利策新聞獎的《紐約時報》宣布將停止印刷。2011 年4 月,BBC 停止中文普通話廣播等六種語言的廣播。這些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媒體并不會消失,而是不約而同地將主要發展方向轉向互聯網,把資金、人員投入到發展新媒體上。以互聯網及無線網絡為傳播平臺,以電腦、手機及其他無線設備為終端的新媒體特點突出、發展迅速,目前全球互聯網用戶已超過20 億,手機用戶已超過50 億。今年以來,新媒體對西亞北非動蕩的影響、美國網絡外交的動向、西方對互聯網管理的加強均受矚目,這從不同側面印證了新媒體在全球范圍內的巨大影響力。另一方面,從用戶規模上看,我國已是名副其實的新媒體第一大國。在我國,新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重視,如何利用好新媒體成為政府、媒體、企業等各方面著力解決的問題。 從國際、國內兩方面看,新媒體影響力與日俱增、日趨主流,勢必將在外宣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2011 年新媒體在外宣上的表現證明,新媒體既可以與傳統媒體配合,成為跨媒體傳播平臺的重要部分,還可以獨立完成外宣工作,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優勢。 今年初,我國家形象片通過CNN、探索頻道、紐約時代廣場戶外廣告屏等海外媒體播出。作為國家形象片在CNN 網站推廣活動唯一鏈接的中方網站,中國網利用自身多語種、多媒體的傳播平臺,策劃推出報道胡錦濤總書記訪美的大型英文專題;制作《美麗的中國》、《中國的世界遺產》等一系列介紹旅游景點的專題;發布《中國十大功夫電影》等80多篇獨家稿件;推出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兔年春節專題。此外,國家形象片還通過擁有1.75 億用戶的PPLIVE 視頻網站播出,并通過iPad 客戶端供300 萬用戶下載觀看。以國家形象片播出為契機,利用新媒體進行跨媒體外宣,覆蓋面擴大、傳播層次豐富,為胡錦濤總書記訪美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 周年,各大網站開辦了“黨史上的今天”、“偉大歷程”等一系列內容豐富的專題專欄。其中,“黨史知識大講堂”以網上講座的形式,邀請專家與網民面對面,講述黨史故事,解讀理論政策,將歷史知識融入互動活動中,收到了良好效果。據不完全統計,慶祝建黨90 周年網上宣傳活動共發布稿件約490 萬篇, 圖片210 萬張,音視頻報道12 萬余條,專題總訪問量超過40 億人次,營造了團結奮進的濃厚輿論氛圍,新媒體成為慶祝建黨90 周年宣傳活動的一大亮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