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平 萍
提高時政新聞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力十分緊迫和重要
提高時政新聞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力、吸引力、影響力、感染力,已經顯得越來越緊迫,究其原因,基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時政新聞在媒體宣傳中處于最重要的位置。眾所周知,時政新聞包括主要領導的重要活動和重要會議、重大決策、重大事件,以及一些政治宣傳性強的“主題報道”與“典型報道”,擔負著宣傳黨的政策、傳播黨的決策、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作用,直接決定著黨報的輿論引導能力,在宣傳中始終處于首要的位置。可以說,在輿論導向上,時政新聞是第一導向;在媒體宣傳中,時政新聞處于第一位置;在政策宣傳上,時政新聞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在內容傳播上,時政新聞代表著高端權威的信息。
二是時政新聞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力很不到位。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輿論傳播格局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網絡媒體、手機媒體、WAP網站、3G網站、iPad等新媒體形式不斷涌現,交互發展,在這樣一個巨大的新興輿論陣地上,時政新聞的傳播力、影響力還不夠,聲音還非常低,在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不適應、不會用、不善用的尷尬局面。讓黨報時政新聞迅速占領新的輿論陣地,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已經顯得極其緊迫和重要。
提高時政新聞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力需做到三個方面
時政新聞在新媒體的傳播中存在著數量比較少、位置比較低、形式比較死、互動比較差、專題大而空、說教比較多、官腔比較重、效果不太好等諸多問題,提高時政新聞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力、吸引力、影響力、感染力,已經時不我待。
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強調:“必須加強主流媒體建設和新興媒體建設,形成輿論引導新格局。要從社會輿論多層次的實際出發,把握媒體分眾化、對象化的新趨勢,以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為主,整合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等多種宣傳資源,努力構建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輿論引導新格局。”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講話,給我們占領輿論新陣地,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提出了明確要求。對此,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應該及時轉變觀念,大膽創新,為提高時政新聞在新媒體上的傳播力、吸引力、影響力、感染力作出積極的探索。
革新報道內容,挖掘新聞性,是提高時政新聞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力、吸引力、影響力、感染力的根本保證。事實上,網友對時政新聞稿件有意見,不是對時政新聞本身,而是對時政新聞報道沒有新聞有意見。事實是,重要領導的重要活動、重要會議、重大決策、重大事件,包含著最重要的新聞、最集中的信息、最權威的聲音。對此,時政記者絕對不能僅僅是報程序、報講話,而是要挖掘出其中的新聞。
2011年1月4日,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在濮陽走訪慰問時,走進了原中顧委常委段君毅同志大兒子段存讓和老軍人李文祥的家。本來是很普通的走訪慰問,記者卻在盧書記與他們的深入交談中,挖掘出很多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盧展工言談中感慨我黨老一輩高級干部的后代仍然官居副科級,與“我爸是某某”形成鮮明對比。記者寫下了《盧展工批“我爸是某某”》,第二天被各大網站爭相轉載,被鳳凰衛視《有報天天讀》采用。另一個人物李文祥,也被河南日報在《這就是革命傳統 這就是革命精神》(2011年1月5日一版)一文中報道出來,這是李文祥這一英雄人物第一次出現在媒體報道中。李文祥的事跡一經報道即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老英雄成為新時期河南最具“三平”精神的人物典型。
轉變寫作方法,增強貼近性,是提高時政新聞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力、吸引力、影響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徑。一些時政新聞之所以在使用新媒體時缺乏傳播力和感染力,還在于報道形式死板教條、千篇一律,成為蒼白乏味的“新聞八股文”。對此,我們必須有群眾觀念、網民視角,在新聞的寫作方法和寫作語言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增加新聞的貼近性、可讀性和感染力。
這些年,河南日報在時政新聞報道中做了大量探索。一是當簡則簡。即便是省委書記參加的會議、進行的調研,我們也多次罕見地以簡訊、標題新聞以及圖片新聞進行處理,這些報道不僅沒有影響領導的形象,反而受到各界的熱烈好評,甚至在網上產生了更大的影響。2009年12月29日,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到漯河調研,河南日報沒有采寫書記調研的消息,而是發了一張照片——在與臨潁縣閩商企業家合影時,省委書記盧展工堅持把前排的座位讓出來給企業家們坐,自己卻站到后排。河南日報的這張照片發表后,被各大網站紛紛轉發,在網上可以找到相關頁面4200多個。網友認為省委書記“讓座位”,讓他們看到了河南省委領導“重商、愛商、敬商、富商”的大情懷。二是在寫作上注重細節,能活則活。2010年6月28日,省委書記盧展工在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鎮懷六村村委會調研時有一個退扇子的細節,記者對此寫出了語言生動的現場新聞,該新聞在網上可以找到相關頁面約9380個。此外,還有《省委書記找工作》、《我還是坐在地上吧,別擋住了孩子們的臉》等時政新聞,無不因為形式靈活、可讀可親在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些質樸的“細節新聞”雖然稿子不長,但都由于形式靈活,受到網友的追捧,展示了盧書記在轉變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上的新思維。
推進報網融合,強化互動性,是提高時政新聞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力、吸引力、影響力、感染力的必要方法。提高時政新聞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力、吸引力、影響力、感染力,關鍵還要依據網絡的特點,發揮網絡的優勢,積極主動地推進報網互動和報網融合。
1.網先一步,讓時政新聞在新媒體中先入為主。“慢半拍”可以說是我們過去時政新聞的通病。而能否第一時間作出判斷、發出權威信息體現著執政黨的能力和信心。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河南日報的重要時政新聞多在大河網上率先發表,起到了先聲奪人、先入為主的作用。在河南省陜縣支建煤礦“7·29”透水事故中,被困的69名礦工全部獲救,創造了中國礦難救援工作的奇跡。而第一時間定格這一歷史瞬間的,是河南日報的時政記者——8月1日11時38分,第一名礦工走出井口時,是河南日報的時政記者用手機拍下了珍貴的照片,并在第一時間通過大河網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使這一重大新聞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受到普遍好評。這一事件和實踐,是時政記者在網絡時代更應該可以大有作為的最好佐證。在德國、美國和國內的一些媒體中,“網先一步”的理念已經被廣泛認知,并且正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推進。
2.報網互動,讓時政新聞和網友充分溝通。早在2004年,河南日報就創辦了報網互動、手機短信互動的《焦點網談》專欄。該欄目既在網絡媒體上開設有固定的《焦點網談》頻道及論壇板塊,又在河南日報上開辟有《焦點網談》專版,一方面在黨報上反映網絡民意,一方面在網絡上傳播黨的聲音,形成網站、報紙、手機三大媒體互聯互通、互取所長的新型傳播形式。用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社長朱夏炎的話說,就是要在網絡媒體上體現出黨報所應具備的“三觀”,即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用我們黨報的“三觀”引導網上輿論,發出黨報的聲音。2010年以來,河南省提出了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戰略宏圖,組織了“一文九論十八談”等重要活動,對這些重大的時政報道,報業集團充分發揮“全媒體”優勢,多種媒體各展所長,在報紙、網絡和手機媒體上全方位互動,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而針對網上的反響,河南日報又不失時機地收集整理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大河網等網友的反映,在黨報上充分刊發,使黨委、政府和群眾得到了充分的互動和交流,統一了思想,形成了合力。
3.報網融合,讓時政新聞和網絡時代實現交融。孫中山先生說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則昌,逆之者則亡。”執政黨必須充分利用認識媒體發展的規律和趨勢,使自己的政治路線、政治主張在新媒體中得到廣泛而全面的傳播。面對這一歷史任務,簡單的報網互動顯然已經遠遠無法承擔,它需要更深層次的報網融合。在這方面,許多報業集團已經開始了積極探索,全媒體記者應運而生,新聞采回來后他們采取“因稿制宜”的原則,適合日報風格和定位的給日報,適合都市報、專業報的傳給都市報、專業報,對新聞資源進行多層級開發。報網的高度融合必將為時政新聞在新媒體中的全面傳播創造極其光明的前景,同時也將為提高時政新聞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力、吸引力、影響力、感染力提供更加堅強的保障。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社)
來源: 《新聞愛好者》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