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第三,網絡流行體跟傳統媒介并非完全“絕緣”。有不少網絡體是先由傳統媒介的傳播而產生,然后再進一步在網絡上流行開去的。傳統媒介中影響力較大的電影、電視節目、廣告作品都可以觸發網絡流行體。如票房大片《讓子彈飛》引發“子彈體”,央視品牌節目《走進科學》引發“走進科學體”,“凡客誠品”廣告引發“凡客體”等。 從觸發機制和來源看,網絡流行體大都來源于電影電視、廣告作品、社會熱點事件、名人微博、社交網站或網絡論壇等。所有這些媒介的突出特點就是受眾數量大、社會影響力大。從某種意義上說,制造和傳播網絡流行體的媒介都是強勢媒介。 網絡流行體的流變機制 網絡流行體的出現與傳播有其自身的規律,往往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網絡流行體的發展與流變大致會經歷“觸發與顯現——網絡躥紅——傳統媒介關注——磨蝕與淡出”等幾個階段。 觸發與顯現。在這一階段,網民以其敏銳、獨到的眼光在各類傳播媒介或社會新聞事件中尋找新奇、另類和富于表現力的文本形式,將其置于微博、社交網站、網絡論壇等網絡媒介中。通過這些網絡載體,網絡流行體開始被網民所接觸、了解,正式進入到大眾的網絡生活之中。在觸發與顯現階段,流行體的文本形式非常重要。缺少具體文本形式或文本形式過于單一的語體可能會“未紅先衰”。如某門戶網站微博曾在2011年6月3日(端午節前夕)發出倡議:通過改寫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兩句詩來表達對詩人屈原的紀念和自己的所求所想,并將其稱為“求索體”。但“求索體”在端午節前后并未能流行起來。究其原因,可能跟文本形式過于單一而導致網友缺乏創造空間有關。 網絡躥紅。當某一流行體被網民發現、接受以后,網民會迅速參與到對新表達方式的復制、分享中,從而使該流行體迅速躥紅網絡。2011年3月7日,ID為“滬江法語”的網友發表了一篇名為《學法語的人你傷不起啊!!!》的網帖。該帖以夸張的手法、咆哮的姿態抱怨法語的怪誕和難學。該帖一發表,立刻引起眾多網友的吹捧與模仿,各專業版的“咆哮體”文章開始風行高校BBS、微博及各大社交網站。隨著更多圍觀者與模仿者的加入,人們開始以“咆哮”的口吻調侃自己的職業或工作,各行各業的“咆哮體”也應運而生,咆哮體在短短幾天之內迅速在網絡上躥紅②。截至3月11日,新浪微博中跟“咆哮體”相關的微博已超過45萬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