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同質化競爭中的差異化表達
——《嘉興日報》重大主題報道創新路徑
□鐘永山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圍繞這一重大主題,各地媒體紛紛推出了一批質量高、影響大的報道。作為“紅船旁黨報”的《嘉興日報》也精心策劃,以《從南湖出發,我們共同記憶》為題推出了紀念建黨90周年系列報道,首次系統、全面地對13位中國共產黨“一大”代表進行了追蹤式尋訪,以巨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抓住了讀者的眼球,營造了重大主題報道的宏大氣勢。
提煉主題 實現內容創新
做好黨報重大主題報道,就是要善于把握時代脈搏,體現社會擔當,搶占輿論的制高點。《嘉興日報》充分利用自身獨特的政治資源,從南湖革命紀念館新征集到的13位“一大”代表的13件歷史文物破題,以講述“一件文物”開始展開“一次尋訪”;以“一個現場”描述展開青春對話,揭示人生啟示;從同一個歷史原點開始,觸摸13位“一大”代表的不同人生履跡,共同追尋那段屬于南湖的獨特記憶。
《嘉興日報》的《紀念建黨90周年·追尋1921南湖“七一”記憶》系列報道以《毛澤東:以青春許國家一個燦爛未來》作為首篇報道,以《商鞅徙木立信論》為切入點,這是南湖革命紀念館新近發現的、被稱為毛澤東“政治宣言”的青春習作,其中隱藏著不少毛澤東早期革命思想。接著以《99年后的尋訪——堅毅執著青春的清明答案》和《一位老人的畢生思考——南湖帶回的星星火種燎原韶山》作為報道的延伸,見證了一代偉人上下求索的革命歷程……這樣的角度切入、背景鋪陳、內涵延伸,運用于13位人物的每一篇報道之中。并且,本著尊重歷史、不回避、不夸大的原則,《嘉興日報》對13位“一大”代表進行了客觀、全面的報道。
多點呈現 故事化講述
在新聞同質化競爭中,突發新聞、重大新聞的版面編排與視覺設計,已成為衡量一張報紙視覺傳播力水準的重要標志。《嘉興日報》的《紀念建黨90周年·追尋1921年南湖“七一”記憶》系列報道既是媒體觀察歷史問題的角度,又是版面編排形式的創新。“一件文物”、“一次尋訪”、“一個現場”、“一場對話”,屬于新聞報道層面,通過“一件文物”展開“一次尋訪”,而“一個現場”、“一場對話”則是“一次尋訪”的展開和深化;“一段寄語”、“一種啟示”、“一組微博”,屬于評論層面。這種融消息、通訊、評論、微博等多種新聞體裁于一體的報道形態和敘事方式,給讀者提供了立體式的閱讀快感。同時,版面文字、圖片相間,長篇與短文交錯,通透大氣,耐讀耐看。
在版面處理上,《嘉興日報》充分考慮到資料圖片與新聞圖片的有機結合,對一些彩色圖片進行大膽的加工、處理,整個版面呈現為灰白、褐紅的基本色調,體現出歷史的凝重與人性的溫暖。同時,作為通版極其注重版面主打圖片的恰當運用,力求做到主打圖片與不同人物的個性、特點以及報道內容的吻合。在《董必武: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版面上,采用1964年4月5日清明節,董老重訪嘉興南湖“一大”會址時,在南湖紅船上與夫人合影的圖片作為主打圖片,以董老在南湖的題詩墨跡和董老進北京城后新制的禮服兩幅圖片作為襯托,表現了董老對嘉興南湖的特殊情愫。在《陳潭秋:“傷痕是戰士最光榮的勛章”》版面上,選擇了矗立在陳潭秋故居——湖北省黃岡市遠郊陳策樓村頭的陳潭秋烈士銅像作為主打圖片,再輔之以陳潭秋與妻子徐全直的黑白照片、陳潭秋使用過的圍巾等珍貴歷史圖片,充分展現陳潭秋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同時,十分注重細節處理。《何叔衡:做事不辭牛負重,感情一堆烈火騰》記述了1934年9月中央紅軍長征前,何叔衡與林伯渠梅坑臨別前的一段對話:“部隊出發前夜,何叔衡把老友林伯渠請到梅坑住處,備下薄酒和花生為老友餞行。兩人一夜長談,不覺東方漸白……何叔衡送林伯渠到門外,并把一件藏青色毛衣塞給林伯渠:‘伯渠,這次大轉移,行軍艱苦,這毛衣送給你御寒,千萬收下!’林伯渠呆呆地站著,心潮起伏、眼睛濕潤。火光里,何叔衡正微微笑著:‘我不用長征,江西這地方也不會太冷……’”
這樣的細節描述感人至深,充分彰顯人性的力量。在報道陸續刊發過程中,時常接到讀者這樣的反饋:“閱讀這組報道,讓人覺得清新、自然,報道所提及的一個個歷史人物是那樣的熟悉,一個個故事細節,比教科書更形象、更生動。”
個性化表達 贏得受眾關注
筆者認為,《嘉興日報》該組系列報道的意義并不僅僅局限于此。它還提出了一個新命題,即在多媒體時代,黨報如何創新自己的話語方式,對重大主題報道進行個性化表達,以提升黨報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公眾接受度。
長期以來,重大主題報道因其主題的重大、嚴肅,敘述角度的相對單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閱讀和傳播的效果。如何讓主流媒體的聲音傳得更遠、更強,這是報界同行和學術界專家學者正在探討的問題。
筆者以為,改變傳播方式是黨報在網絡時代獲取公眾注意力、爭奪話語權的重要途徑。在網絡時代,誰有能力獲得受眾的注意力,誰就是最大的贏家。《嘉興日報》這組《紀念建黨90周年·追尋1921南湖“七一”記憶》系列報道無疑是一種創新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