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在創新求變中增強“悅讀”性
——以金華晚報的實踐為例
□童 飚 范貞洪
在目前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紙質媒體受到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然而,站在信息化傳播浪潮的風口浪尖,我們認為傳統紙質媒體依然可以大有作為,即在求新求變中,增強新聞作品的“悅讀”性,進一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在讀者的掌聲中,提升紙媒的品牌影響力、公信力。
一、在與新媒體共舞中,以快速體現“悅讀”性
當每個讀者都可以通過傳播媒介,可以自主生產內容、發布內容的時候,紙媒以報網的互動增加“悅讀性”就不僅僅是一種可能,而是一種需要,甚至是一種必須。這不僅可以很好利用網絡的信息資源,同時可以與網民共振,從而吸引讀者的眼球。
“報網互動”并不是簡單地把紙媒刊發的內容搬到網上,而是報紙和網絡媒體互相借力,實現兩種媒介相互作用,相得益彰。記者或讀者在第一時間用手機等工具發送身邊的新聞或圖片,發在微博等新媒體上,與網民互動;紙媒在互動中以自己的第一時間、最佳的表現形式在報紙上呈現,從而實現提升“快速悅讀”的傳播效果。比如,金華晚報今年7月8日一版刊發的新聞圖片《上午,巖坑尖隧道20噸氨水泄漏》,報道了“當天上午8時20分許,G1512高速(原甬金高速)金華方向巖坑尖隧道內,一輛集裝箱運輸車追尾撞上一輛載有20噸氨水的槽罐車。事故造成槽罐破裂,所載氨水全部泄漏”的事件。金華晚報是這則新聞在同城媒體中最先報道者,其優勢就是記者運用了手機這個平臺。當天上午9時多,記者得到新聞報料,趕到事發現場采訪,隨即發了微博,然后用手機及時向編輯部發回了照片,并在當天就把這則新聞發了出去,實現“快速悅讀”。
金華晚報不僅在網絡平臺上開辟了“金晚論壇”、“勝平接待室”、“驢行江湖”、“法律在線”、“金晚有約”、“大嘴愛吃”、“藝海一芍”等板塊,還開通了新浪官方微博、QQ群、短信互動平臺,就是有意識地吸引更多的網民參與到金華晚報的互動上來。而作為紙媒,在互動中實現“悅讀”的就是“我”就在你們中間。這時,所有網絡傳播的渠道,不論是短信、論壇、QQ,還是博客、視頻等等都可以作為紙媒的信息渠道,豐富自身的新聞源,從中發掘新聞價值。網民的身邊線索、閃光的思想、精彩的語言等等都會成為記者筆下的文章,在網上互動之后,經整合,再現于紙媒。網民通過金華晚報新浪官方微博、金華晚報“金晚論壇”或發短信的形式,把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和新聞事件說出來,與網民共賞、共樂的同時,金華晚報不僅在所報道的新聞中增加互動,還在每天設置的“社區新聞”、“社區e聞”等版面,把網民發表在網絡上的有趣故事和身邊的新聞,經記者整理、采訪之后,再體現在報紙版面上。同時,也在版面上刊發一些網民拍攝的有趣的圖片。尤其是“社區e聞” 網絡互動版開辟的“市井大排檔”專欄,刊發的都是網民的新鮮事、民間“花頭經”,更是得到網民的廣泛參與,增加了紙媒的“悅讀”性。
二、成立“海豹突擊隊”,搶占新聞前沿,在呈現上講求穿透力
金華晚報現有要聞部、熱線新聞部、經濟新聞部等九部(室)。在實際工作中,發現有時部門之間“各自為陣”,不能很好地發揮快速反應能力。如何調動采編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更好地發揮采編人員的主觀能動性?5月下旬,金華晚報要聞部、熱線新聞部、周末部都成立了“海豹突擊隊”,哪里有新聞,“海豹突擊隊”成員就馬上出現在哪里,搶占新聞前沿,及時加以報道。在激勵機制上,晚報對“海豹突擊隊”成員采寫的新聞,根據新聞價值大小,給予獎勵。與此同時,對記者采寫的稿件和編輯編排的版面,有創新的,就給予“創優創新”獎,每周獎一次,并將獎勵名單張榜公布,增強采編人員的榮譽感。此舉極大地調動了采編人員“創優創新”的積極性,團隊協作精神大為加強。
金華晚報有一個新推出的“新聞追蹤”欄目,以“做深做透新聞,從深層次挖掘新聞的亮點,直擊第一現場,把新聞追到底”作為欄目定位。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提高了讀者的“悅讀”興趣,并逐漸在讀者中產生了品牌效應。
最讓讀者稱道的是6月中旬晚報推出的抗洪救災系列報道。入汛以來,金華市除永康外,其他縣(市、區)全部遭受洪災。蘭江5天內兩次打破1955年的洪峰紀錄,沿岸13萬多名群眾緊急轉移。金華晚報從6月14日至22日,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深入洪水現場采寫新聞。編輯部統籌協調版面,將頭版及前面的“新聞追蹤”版,以“關注大雨”為主題,每天推出3至4個版,進行集中報道。推出的《蘭溪,決戰56年來最大洪水》、《蘭溪抗洪,如何創造“零傷亡”奇跡?》、《蘭溪,再戰超大洪水》、《接連推入五輛卡車缺口堵住了》等報道,文中有氣勢磅礴的場景,也有感人的細節,受到廣大讀者稱贊。
三、新出B疊,清晰內容,在新聞與服務的交互中,體現“悅讀”性、實用性
在新聞碎片化時代,為適應讀者快餐式閱讀的需求,首先要求我們在內容表達上做到清晰、便捷,在版塊區分中,讓讀者更快地作出適合自己的閱讀選擇。
從今年7月1日起,金華晚報正式增量改版,新出B疊,打開新空間。這次改版,形式和內容都作了相應調整,版面從原每周132個版擴為每周144個版。其中,周二至周五分A、B疊,A疊為4開16版,B疊為4開12版,時尚周刊、成長周刊、宜家周刊、人文周刊統領B疊,進一步整合版面資源,清晰內容,達到可讀性和實用性的有效結合。
這次改擴版突出了新聞的呈現方式,就是對版式和新聞都作了創新“包裝”。版式追求清新、時尚、疏朗、大氣,提倡新聞用插圖、漫畫、圖表等多種方式呈現,盡量使讀者一目了然,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使原本“中規中矩”的版面變得豐富多彩。如5月27日12—13連版,刊發《閱讀與農民工的距離≠近在咫尺還是遠在天涯》一文,用一個版的篇幅全文刊發,也未嘗不可,但是讀者要把這篇近3000字的長文看完,就顯得比較吃力,現在用兩個版的篇幅,而且采用連版的方式,配上三幅經編輯精心制作的三維圖和圖表,與文章合理搭配,圖文并茂,版面效果立現,讓讀者有面貌一新之感。眾多讀者反映,現在金華晚報的“版面美觀了、大氣了,讓人賞心悅目了”。
(作者:童飚,金華日報社副總編輯、金華晚報總編輯;范貞洪,金華晚報辦公室主任)
來源:《新聞實踐》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