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親人相會總有期》:時間就是新聞 作為新聞記者,搶時效是第一要義。《親人相會總有期》就是這樣的鮮活作品。 1983年,空軍某航校副校長、原臺灣陸軍航空隊少校分隊長李大維駕機起義回到祖國大陸,7月18日至22日來到了家鄉——安徽省阜南縣會龍公社呂大園大隊李老莊探親。7月20日上午,李大維的姑媽李鴻英、姐姐李蘭英,一早就從臨泉縣趕到李大維的叔叔李鴻藻家里。當李大維聽到姐姐李蘭英哭喊著“我的弟啊!”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抱住姐姐痛哭了起來。許多鄉親看到姐弟團聚的情景,都止不住流下了熱淚。在場擔任攝影任務的我,視線也被淚水模糊了…… 當時,我和新華社安徽分社攝影記者張文禮負責此次攝影報道工作。上世紀80年代,我們用的都是膠片相機,更談不上現代化的傳輸手段。我明白新聞時效的重要性,為了將《親人相會總有期》照片盡快發到報社,我連夜沖印照片,整理文字說明,待天色一亮,就趕往郵局用特快專遞發出。 《家鄉警察見老鄉》:謳歌新生事物 作為黨報新聞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時刻關注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滿腔熱情地為新生事物聚焦,為時代謳歌。 浙江經濟發達,外來勞動力達多,諸暨店口鎮的外來人口就有五六萬余人,絕大多數來自貴州、江西和安徽等地。他們的到來,一方面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也產生了一些社會管理的新問題。作為“楓橋經驗”的發源地,諸暨市請民工輸出地“家鄉警察”協管外來務工人員,在構建和諧社會、打造平安諸暨中,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在社會管理創新方面率先作了積極的探索。2004年10月,諸暨市公安局分別從貴州省遵義公安局和江西省永豐縣公安局,延聘了鄧九洲等3名民警,協助店口鎮派出所開展流動人口管理,有效杜絕了各類突發性和群體性事件及刑事案件發生率。得知這一信息后,我琢磨良久,決定抓取“家鄉警察”與民工交流的場景來反映這一主題。 2005年6月12日上午,來自江西的“家鄉警察”鄧九洲正在諸暨店口鎮露笑集團的一個車間里與江西鷹潭的老鄉民工梁國強等交談,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我即在現場抓拍了《家鄉警察見老鄉》新聞照片。照片在《浙江日報》一版發表后,引起了較好的社會反響,許多地方推廣學習諸暨的經驗。(作者單位: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圖片新聞中心) 來源:《新聞實踐》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