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劉石平
典型人物的報道因議題設置的需要,往往被任意拔高,落入“高大全”的窠臼,不僅無法打動群眾,甚至會引起群眾的反感和非議。克服典型人物宣傳報道中的片面化、絕對化、臉譜化,需要我們牢固樹立群眾觀點,以服務群眾為落腳點,以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確保全面真實地呈現典型人物,入情合理地升華,使宣傳報道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真正為群眾所接受。
通過對“最美爺爺”占祖億的宣傳報道實踐,我感到,典型人物宣傳報道要體現“四平”要求,即平實、平視、平等、平易,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新聞實踐中的積極探索。
以平實視角作為報道落腳點
在組織典型人物的宣傳報道時,一開始就要避免憑主觀想象和設置,人為地拔高典型,使典型人物宣傳報道成為一種概念、模式和千人一面的臉譜。其實,再偉大再典型的人物也來自于群眾,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因此,做典型人物報道,首先應該堅持平實的視角,讓典型人物“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普通群眾所能接受的心理和認知,從契合普通群眾的觀念和需求來組織報道,采寫挖掘。
以“最美爺爺”占祖億的宣傳報道為例。2011年7月31日傍晚,衢州市常山縣天馬發電站大壩下游河灘,12歲兒童洪志杰在玩水過程中不慎溺水,素不相識的65歲老人占祖億跳入湍急且逆流的河水中展開施救,在用盡最后一絲力氣將小杰托上漁船后,老人最終因體力不支被水卷走,不幸溺亡。一個淳樸的老農,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用那奮力的一托,換回了另一條素不相識的年輕生命。這是一種非常崇高的舍身為人的品質,是真善美的集中體現,更是需要大力弘揚的一種核心價值觀。這樣的典型人物肯定是群眾認同的,是絕大多數群眾能接受的榜樣。但是在做這樣一個典型人物的宣傳報道時,我們選取的視角要盡量平實,把握好人民群眾普遍的價值觀和道德心理,而不能不符合人物身份特點隨意拔高、升華。因此,宣傳報道落腳點不是放在一個多么崇高偉大的舍身為人的英雄角度,而是“一個一輩子做好事的老農民”——一個善良、慈祥、淳樸、熱心的老農民形象。這不僅符合占祖億本身的人物身份、特點以及他的生活軌跡,而且讀來也更加親切熟悉,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和感動。
在為期兩個多月的宣傳報道中,“一個一輩子做好事的老農民”成為一條報道主線,貫穿于所有的新聞報道中。在衢州日報8月8日發表的《真愛不滅——追記浙江常山舍生取義的老農民占祖億》長篇通訊和衢州電視臺8月13日播出的《一江水長大愛無疆——追思平凡老人占祖億》訪談節目中,還原了占祖億作為這樣一個普通老農民的真實生活,比如“他愛叫老伴為‘林妹妹’,與兩個兒子稱兄道弟喝小酒”、“他和好朋友相約,一起步行去縣城坐茶館、聽新聞、聊家常,安享晚年”、“好水性的占祖億好幾次下水救村民,卻從沒跟家人說過”等等。這些報道視角平實,緊貼群眾,挖掘采集的素材來源于真實的生活,接了地氣,自然就真實感人,有了能打動人的力量。
在選取平實視角的過程中,還有一點非常關鍵,那就是要凸顯、回答典型人物的宣傳價值。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各種利益交織,人們在追求物化的過程中內心渴望的其實是精神的信仰、道德的回歸。“最美爺爺”是一個普通的老農民,然而在生死關頭,他為什么能做出這樣一種非常崇高、無私的選擇?這是因為他的心中有著向善的力量,保留著一種非常淳樸本真的價值觀。這種品質不僅是公眾普遍認可的精神和美德,與社會普遍的價值判斷標準相一致,與大眾的精神追求相吻合,而且也符合一個民族期望將共同的傳統美德在現實社會、一代新人中得到延續的心理,是普通人所向往、所期盼看到的。也正是因為把握了這一點,為期兩個多月的宣傳報道不僅沒有引起群眾的逆反心理,而且引發了更多思考,形成了強烈共鳴。
以平視思維作為采寫標準
對于典型人物宣傳報道,新聞媒體長期以來習慣于以“俯視”的思維進行,高高在上、單向灌輸,以說教的方式強加給受眾,報道缺乏親和力,使群眾產生距離感。因此,我們要注重以平視敘述作為傳播方式來挖掘人物內心、采集組織素材。
平視敘述不僅是技巧問題,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報道不能停留在“我說你聽”的單向的灌輸方式上,而是要真正深入典型人物所處的環境、身邊的群眾中去,用腳用嘴用眼用心,細致嚴謹、深入扎實采訪,在大量的素材中運用自身的智慧、分析和思辨能力,觸及事實本質,加以精心提煉,并以一種親切隨和、真實可信的方式表現出來,拉近與群眾的心理距離,真正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傳播效果。
在“最美爺爺”占祖億的宣傳報道中,為了提煉這個人物的靈魂和精神內核,衢州的新聞媒體記者多次到占祖億老人的村子,深入采訪了他的親人、朋友,通過占祖億生前的言行舉止、與人交往及親人回憶等,盡量還原這個可親可敬的普通人形象,尋找他舍己為人的深層次原因。通過扎實的采訪,了解到老人與妻子和睦生活,種田、打掃衛生、煮飯洗碗搶著做;從不打罵孩子,事事以身示范。采訪了占祖億老人多年的好朋友,了解到老人為貧困外來務工人員免費送去蔬菜,主動擔負起村里水庫的安保工作,冒著嚴寒潛入四五米深的水庫底開閘放水,在山上救火時眉毛、胡須、頭發都燒焦了仍堅決不下山等等許多感人故事。在整個宣傳報道過程中,衢州日報記者采寫的《“他救人我一點不意外”》,通過村民的講述,回放了老人一貫以來樂于助人的故事;衢州電視臺《新聞直白講》欄目推出《浙江最美一家人》評論性節目,通過現場訪談,再現了老人生平的高尚情懷;衢州晚報記者采寫的《占祖億之妻曾獲“無償獻血奉獻獎”》,通過對老人妻子多次獻血的新聞事實挖掘,烘托了老人言傳身教影響家人的品質;衢州新聞網記者采寫的《留守小學生共畫“最美爺爺”占祖億》,展示了孩子們心中真實、平凡、感人的“最美爺爺”形象。
以平等互動作為報道源泉
在馬思克主義群眾觀中,特別強調了“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力量。在典型人物報道中,堅持這樣的群眾觀,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僅可以豐富宣傳報道的內容,使其具有不竭的報道源泉,而且也可以真正將典型人物打入群眾的內心,使其具有長盛不衰的生命力。
“最美爺爺”占祖億的宣傳報道,不斷制造群眾參與互動的焦點,推動主題的深化。在《65歲老人勇救溺水少年不幸遇難》的動態消息發布后,迅速利用衢州新聞網的三衢論壇、三衢微博、博客等互動平臺,積極調動網友對占祖億老人的關注,引導網友通過論壇發表或參與占祖億事跡討論,或是通過微博轉發和評論占祖億事跡,《向“最美爺爺”致敬 網民發帖贊譽“常山好人” 》、 《三衢網友祈福占祖億 博文贊“最美”精神》等,掀起互動的第一波。
在“最美爺爺”“頭七”(去世后第七天)的前兩天,通過論壇組織、網絡發動等形式組織群眾追思會,結果“頭七”當天,5000多名群眾網友自發前往占祖億所在的富足山村等地,通過奠拜、送花等形式祈愿哀悼。
在隨后的“最美爺爺”占祖億65歲生日那天,衢州新聞網又推出了占祖億網上紀念館,網頁欄目分“生平介紹”、“專題報道”、“祈愿墻”、“網友留言”、“博文悼念”等多個板塊。網友可通過這些欄目,了解占祖億的生平,閱讀“最美爺爺”去世后所有媒體的相關報道、圖片和視頻,閱讀網友們為占祖億老人撰寫的博文,也可以在祈愿墻或網友留言版塊留言悼念,還可以通過點擊首頁中占祖億老人頭像下方的“鮮花”、“祭酒”、“點燭”和“上香”等圖案,向“最美爺爺”寄以哀思。截至目前,有3804名網友登陸網上紀念館悼念占祖億。
新聞是易碎品,然而在“最美爺爺”占祖億的宣傳報道中,持續兩個多月熱度不減,根本的原因就是精心策劃、持續互動,使群眾不僅是報道的被動接受者,也是主動傳播者,這樣也就使典型人物落了地。
以平易敘述作為表現形式
典型人物的宣傳報道要實現“三貼近”,真正走到群眾中去,需要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敘述方式來表現,以群眾熟悉、喜聞樂見的手法來表現,在文字語法上,力求沒有任何裝飾、掩藏而和盤托出,給人真誠樸實之感;在表現形式上,力求貼近生活、豐富多彩。
“最美爺爺”占祖億的宣傳報道,就是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敘述來打動受眾。比如在占祖億的好朋友講述他冬天下水拉水閘時,雖然全身都發紫了,但他說:“沒事,喝點老酒馬上就熱了”,充分表現了他的轄達、樂觀形象;妻子方金鳳得知占祖億去世,對大兒子占立成說:“得把所有你父親用過的東西都收拾起來”,傳遞的是占祖億離去帶給家人難以言表的悲痛;占祖億從湖北小兒子那里回來后,興奮地挨家挨戶報喜:“我老占家有孫子啦!”展現了一個農村老人重視傳宗接代的真實一面……這些平白、樸實的文字沒有經過藝術加工,卻觸動人的內心,有著很強的感染力。
同時,“最美爺爺”的宣傳報道也調用了多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浙江省收藏協會理事、連環畫委員會副主任曾令兵通過88幅漫畫的形式,記錄了“最美爺爺”的生平;常山28歲的小伙子費斐則通過寫歌的形式來紀念,一首《永不后悔》的贊歌讓群眾印象深刻;衢州日報推出報告文學《“面對著火紅的對待,我感覺你不曾離開”——那道叫做占祖億的光芒》,透露出的人性真情極富感染力。
為更好地紀念占祖億,傳承最美精神,衢州新聞網開設《衢州鄉風文明文化長廊》,用圖文、FLASH的形式展示衢州那些誠實守信、尊老愛幼、見義勇為、鄰里和睦、遵紀守法、友愛互助等的典型,發動網友共同來推薦、記錄像“最美爺爺”這樣的典型,傳承熱情淳樸、和睦融洽、守望相助的鄉風文明,深化典型人物宣傳的意義和主旨。
“最美爺爺”占祖億這一典型人物的宣傳報道,始終堅持了群眾觀,運用“平實、平視、平等、平易”的方法,成功塑造了一個熱心、善良、舍己為人的農民形象,有血有肉、真實可信,契合群眾對于真善美的需求,符合時代精神,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茅臨生等領導多次批示,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國內知名媒體紛紛前來采訪,“最美爺爺”舍身勇救落水少年事跡迅速傳遍全國各地,感動了無數人,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精神榜樣。(作者:中共衢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來源:《新聞實踐》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