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我們該構筑一座怎樣的“橋”
——從“冷漠的哥”報道看媒介“橋梁”作用
□阮周琳 李玉燕
2010年4月21日,溫州晚報刊發《警方追查“冷漠的哥”》一文,由此拉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警民團結一致追查“冷漠的哥”的大戲序幕。
從第一篇報道開始,到今年5月20日,“冷漠的哥”終于因犯強奸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兩年。這組連續一年多的報道,從引發關注和討論,到向讀者征集有效線索,再由記者蹲點守候,最終抓獲“冷漠的哥”,凝結了溫州晚報采編人員的心血,考驗著媒體人的良心,也彰顯了媒體作為一座“橋梁”價值。這組報道被評為2010年度趙超構新聞獎一等獎和浙江新聞獎二等獎。
報道回顧:警方、媒體、受眾合力抓捕“冷漠的哥”
15歲的安徽少女小薇(化名)從北京前往臺州溫嶺,在溫州轉車,從溫州火車站打的至新城站。途中,同在那輛出租車上的另一名男乘客強奸了小薇,而目睹這一切的的哥李文凱始終冷漠以對,沒有出手相救。案發后,強奸犯李文臣很快被抓捕歸案,但讓小薇心寒的李文凱逃走了,警方開始追查李文凱的下落,溫州晚報開始協助警方追查。
期間,報社女記者在小薇乘車的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進行調查,奔赴溫嶺傾聽小薇的心里話,發動市民踴躍提供線索,還有熱血市民主動提供懸賞金等等。最終,在溫州晚報記者一個多月的蹲守、努力下,終于掌握了李文凱行蹤的確切線索。在記者的配合下,溫州警方抓獲了李文凱。
報道中,溫州晚報的熱線電話每天都接到數十個讀者來電,其中不乏線索提供者。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報紙是一座有良知的橋
媒體是公眾的良心。我們始終認為,“良心”二字應是媒體的基本要求,更是媒體人的首要原則。它代表著做真實的新聞,做對得起受眾的新聞。同時,還有一點也十分重要,我們要尊重和保護采訪對象的權利。
小薇只有15歲,這件事情帶給她的傷害是我們無法想象的。采訪她時,我們細細傾聽,安撫她的情緒,當她哭泣時,遞上紙巾;當她平靜下來,給她時間回想,絕不催促。如此一來,小薇原本緊張的情緒慢慢放松。她說,不要透露她的任何身份信息,特別是姓名等,更不能有照片。這種要求顯然十分合理,于是從報道開始到結束,小薇只是“小薇”,我們的報紙上連她的姓也沒有出現。
當《記者奔赴溫嶺與小薇面對面》這篇報道刊登后,不少外地媒體來電,希望我們提供小薇的聯系方式,他們也想如此采訪她。這些媒體有國內知名電視臺,也有小薇原籍的多家媒體。有的媒體稱,若小薇愿意接受采訪,會為她支付來回機票,也會有一定報酬,而我們記者也能得到一筆稿費。我們回答這要尊重小薇的個人意愿,而小薇明確表示,自己除溫州晚報外不愿接受任何采訪。同時,也有不少熱心讀者想聯系小薇,開導她、幫助她,若我們答應,可能又能做幾篇精彩的報道,但我們沒有這么做。所以,小薇的聯絡方式一直被保護得很好,她的個人權利得到了尊重。
如今,有的媒體一味追求眼球效應和經濟利益,常常將受訪者的個人隱私權等權利丟在腦后,這是缺乏良知和良心的表現。我們若將小薇的聯系方式和個人信息公布出去,或許報社能增加知名度,報道能增加閱讀率,記者也能得到小“回報”,但卻實實在在地傷害了小薇。
報紙是一座有愛心的橋
對于這種并非冷冰冰的報道題材,媒體對受害的采訪對象應該是有感情的。這種感情能貼近采訪對象的心,讓他們敞開心扉,做出來的報道也能更加客觀、公正。
正因我們與小薇的接觸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的,所以小薇把我們當成了“自己人”。她彷徨無措,想回老家,但手頭拮據,她便給我們打來電話:“姐,我想回家了”。這種稱呼,本身就包含著信任和依賴。
小薇想于打電話的次日和親戚一同回安徽老家,當即,接線記者便將此情況向部主任匯報,主任又向報社領導請求支援。最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溫州市關心下一代委員會決定專程送上5000元,而原先主動出資2萬元懸賞有效線索提供者的熱血市民也愿捐款3000元,慧泉心理咨詢中心的心理醫生也主動要求隨行。
第二天,當小薇見到我們一行人到來時,她的言語、表情都是感動的。臨走前,她還緊緊擁抱了記者,說以后一定會聯系的。而心理醫生也留下了小薇的QQ號碼,他說,這是小薇覺得最安全的一種交流方式。
記者的愛心,采訪對象能感受到,采訪對象的信任,同樣也能讓記者更加接近他(她)的真實情感。如今,我們知道小薇過得很好,放心了。
報紙是一座有責任心的橋
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是媒體的生存之道,也是媒體的長遠發展之道。一份有責任心的報紙,才會很好地起到橋梁的溝通作用。
媒體是輿論的引導者。它可以運用特定的視角和方式對事件進行報道、解釋和分析,同時也可能用報道影響事件的發展方向和受眾的價值觀念。所以,負責任的媒體報道應該是正確聲音的傳遞者,積極引導事件往好的方向發展,將民主、公平、正義注入受眾心間。
《警方追查“冷漠的哥”》這組連續報道從開始到落幕,我們克服種種困難,不放過任何線索。為更貼近真相,兩名女記者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就像當初小薇一樣,要求付5元錢打的;珍惜每一條讀者提供的線索,千方百計予以求證;隨熱心的哥一同前往出租車座套更換點調查,等等。去年10月份,一個自稱“冷漠的哥”李文凱的熟人冷女士(化名)打進報社熱線電話說,當時她對李文凱的下落有些不確定,對舉報也有些許忐忑,但我們堅持每天與她通電話,詢問進展,也堅定她舉報的決心。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我們終于等到李文凱從外地回溫州的消息,冷女士提供了他的大概地址。為確定方位,我們又多日蹲守,終于將目標鎖定。去年12月28日,在記者的協助下,警方終于抓獲了“冷漠的哥”。
無論何種形式的報道,我們都堅持一個原則,即協助警方早日找到“冷漠的哥”,并讓他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們努力將讀者的關注度維持住,使越來越多的讀者參與其中,直至李文凱落網。(作者單位:溫州晚報)
來源:《新聞實踐》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