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朱永紅
樂清日報的“微新聞”開辦兩月有余,已經成為報紙最知名的欄目之一。記者出去采訪,讀者通常會說起近日報紙上哪條“豆腐干”新聞有趣。雖然,我們將模仿微博體的新聞報道文體命名為“微新聞”,但讀者形象地將之稱作“豆腐干新聞”。
而“微新聞”的開辦理由,則非常簡單:因應網絡新聞的挑戰,創新傳統媒體表達方式,解決新聞資源的盡數利用問題。
將各種新聞資源“吃干榨盡”
作為區域主流媒體,樂清日報面臨的情況和其他市場化媒體沒有兩樣。首先是重大新聞資源的缺乏,此外,又面臨另一個困境:一些有趣的小新聞,如果放棄,顯然可惜,但做成新聞,除版面會顯得零碎之外,讀者可能也不會買賬。
事實上,在厚報時代,讀者的閱讀取向非常明顯:要么直奔自己喜歡的版面而去,要么只看頭條。新聞逐條看的年代早就結束了。將那些小事做成新聞,既浪費人力和版面,讀者也不喜歡。甚至,會有讀者打電話來抗議:有那么多需要報道的大事,為什么要登這些雞毛蒜皮的事?
無可諱言,以前此類小文章,其中還有不少是“關系稿”,屬于一些機構或個人的宣傳稿件,讀者多厭棄,作者也不盡心,陷入惡性循環。
以往,不少媒體都在這個泥潭里掙扎。惟一的解決辦法是兩極分化:大的做大,小的做小。說白了,就是放棄小新聞。
將那些被棄置的新聞資源變廢為寶,是創辦“微新聞”的第一初衷。
第二個原因,則是因應新媒體,尤其是網絡的沖擊。面對海量的網絡資訊,紙媒的困境自不必說。通過文本創新,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適應網絡時代的媒體傳播規律,以微博體來報道新聞,就成為我們試驗的一個突破口。
定位:民生 現場 文體創新
曾經有媒體嘗試過微型新聞,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我們總結之后認為,文本沒有創新,題材選擇不當,是失敗的根本原因。
比如,北方一家著名晚報曾經以“微新聞”的名義,創辦過消息集納式的欄目,最后不得不取消。一些報紙的類似欄目,也基本上都是“宣傳稿”,缺乏新聞性。
從設計產品之初,我們就對“微新聞”作如下描述:不同于消息的寫作手法,全面借鑒微博體的故事表達手法,體現記者個人的寫作特征,但要有時間、人物、地點等基本的新聞要素。
在題材上,杜絕一切機構單位的宣傳性報道,以及實用資訊,而以當天發生的民生、社會事件等故事性素材為新聞來源,包括一些有趣的現場新聞圖片。與消息類報道相比,微新聞文體簡短易懂,沒有寫作成例,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段子或手機短信,更易口口相傳。
對這一條,我們制訂了嚴格的規范:杜絕單位文宣,以免僵化。
概括地講,它是一種新的表達文體,而非簡訊的翻版。從本源上講,就是紙版的微博,以微博寫法,創新文本。以“短、靈、快”為特點,只需三言兩語,就可記錄下自己身臨其境或者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新聞事件。這樣的即時表述事實,更加適合我們快節奏的生活。
改文風的前哨
可以說,這款產品的設計過程并不復雜,操作也很簡便。但對于寫慣了長篇大論的記者來說,這樣的小兒科作品,他們有沒有興趣,他們的寫作手法能否創新?
為解決這一問題,樂清日報規定,每個人都必須開通認證微博,通過開放的微博網站平臺,直接在報社所屬的中國樂清網上滾動,以解決新聞網站的原創新聞來源問題,同時提高記者在全媒體時代的傳播技術。
微新聞推出后,短短一個多月,聲譽鵲起,記者供稿非常積極。一些市民也@樂清日報,提供稿件。對于后者,規定必須由版面編輯核實后予以刊發,成為市民與報社互動的新平臺。
自“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后,我們對“微新聞”的定位作了微調,將之定位為完全第一現場的當日新聞欄目,將目光對準基層群眾。寫法上,更加強調個性化,突破目前新聞寫作中的陳規陋習,將文風創新進行到底。
到目前為止,微新聞已經保持著每天五到六條的發稿量。更重要的是,這個欄目成為報社所有采編人員的共同園地,充分發揮了改文風試驗田的作用,有效地調動了改文風活動在報社的整體開展。(作者:樂清日報副總編輯)
來源:《新聞實踐》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