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帶著問題走基層,換個角度看問題——思想在“貼近”中凈化,感情在“大地”中升華 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攻堅期、發展關鍵期,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住房難、看病難、上學難,如何解決?常堵車、難停車、難打車如何緩解?空氣污染、噪音擾民、渣土車橫行如何治理?帶著問題走基層,換個角度看問題,也許能找到不一樣的答案。 2010年起,南京投資180億元實施以雨污分流工程。正是從那時起,百姓看到的是馬路上的圍擋、挖坑、施工,有些記者報道的也多是堵車、揚塵、鬧心……一時間,180億大工程背上的大多是罵名。帶著這個問題,2011年9月2日,《南京晨報》記者走到南京一個雨污分流工地的“8米深的地下”采訪,她發現“工人們手腳并用爬進直徑80厘米的管子里,弓著背縮著身,用最原始的方法,坐在洞里,一鍬一鍬將土鏟出來。”“‘挖土的時候腳用不上力,只能是兩個膀子和手用力’常年累月地挖土,陳師傅的手掌和手指肚上都是老繭。”……在文章的最后,記者感悟道:“寫過不下幾百次的雨污分流工程,卻從來沒想過,雨污分流到底是怎么做的。陳希根、朱紅兵、莊永勝……年輕的40歲,年紀大的54歲,他們每天爬上爬下,跪著進進出出。地下,他們爬行;地上,請人們向他們致敬!”此后,《南京晨報》加大了對雨污分流工程的正面報道,增進了廣大市民對這一造福百姓工程的理解、支持。 從指責到理解、從批評到表揚,是記者與基層感情融合的結果,是貼近大地的結果。下一次基層,了解一個群體,理解了一項工作。看病難看病煩為不少百姓所詬病,特別是去中醫院看病,因為需要抓中草藥,隊伍常常排出幾十號甚至上百號,不少人埋怨藥師手腳慢、埋怨“看病十分鐘,抓藥兩小時”。但是當記者走進江蘇省中醫院的藥房之后,發現藥師們也在著急。《“黃藥師”每天得走10公里》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從發藥窗口到藥柜最頂端,就10米左右,抓一味藥一個來回就是20米,一張方子按照15味藥計算,就要300米,平均一個人一天要配40張方子,也就是12000米。有時一味藥要稱兩次,跑的次數還更多,粗略估計,一個配方的藥師一天走的路有10公里左右,也就是400米的操場要走25圈。”即便如此,藥師們仍然在想盡辦法減少市民等待的時間,“為了加快速度,盡量少喝水,少上廁所……” 人們都說供電部門是電老虎,有的記者熱衷于報道高電價以及電力部門的曝出來的高工資高福利等等。《南京晨報》記者走近電工副班長吳偉,寫了一篇題為《他們每天爬上爬下/是為了征服高空和電場》的報道,說他“一個月能有七八天回家就不錯了,大多數情況下他需要24小時待命。尤其在用電緊張情況下,帶電作業是必須的,高空、電場等危險也是肯定的”……這樣的報道使人們對供電公司增加了解和理解。 裝修是個煩人的活,市民挑裝修隊毛病、裝修隊嫌市民摳門,雙方矛盾不斷,但是在記者親自體驗了“最輕松的”砸墻的活時,才發現這一行賺那點錢確實不容易,在《“黃大錘”塵土噪音中生活》中,記者寫到,“一陣劇烈的抖動讓我猝不及防,電鉆差點脫手。”“‘別人能活80歲,我們最多活60歲。’‘黃大錘’老滕半開玩笑地說,干他們這行,對身體最大的傷害是灰塵。‘砸完紅磚墻,吐口吐沫都是紅的。’” 通過走基層報道,晨報記者學會了用積極的眼光看世界、看問題看社會的主流化傾向,晨報由此展開了以“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心懷大愛”為主題的主流化轉型。 記者通過“走轉改”不僅增加了對基層的感情,也加深了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對黨和政府重要決策部署的理解。建設保障房是項民心工程,2011年以來各級政府加大了建設力度。有的記者對黨和政府的這一決策部署并沒有深刻理解。在走基層過程中,《南京晨報》記者采訪了低保戶胥承武和殷順英,在2011年搬進廉租房之前他們租住在一間白天都要開燈的房子里,每月租金300元。而他們現在的房子則是全新裝修——房間鋪地板、廚房有全套櫥柜、衛生間有全套潔具和沖淋用具、附近有大菜場、旁邊還有好又多超市……而月租僅需22元錢。《廉租房里的笑聲》讓記者加深了對黨和政府這一重要決策部署的理解,也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這項惠民工程給百姓真正帶來的實惠。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文化體制改革如何讓百姓感知,如何惠民?記者在走基層中采訪了大量鮮活報道,《南京晨報》專門開辟了“文化惠民”專欄,先后報道了《每年100多場免費演出送到家門口》《南京作家:我愿意關注公共事務》等一批來自基層一線的報道。此外,《南京晨報》就“加大保障房建設、醫改在基層、城鄉公共服務”等重大主題推出了“民生工程·民聲記錄”系列報道,側重以百姓視角,記錄百姓溫暖故事,傳遞百姓溫暖聲音,以點及面,展示黨政府對民生的關注、百姓分享的幸福和實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