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改文風不僅是改文字——稿件要聽到下基層的“腳步聲” 改文風不僅是改文字。都市報有些報道雖然文字很“樸實”、表達很“通俗”,卻始終讓人感覺隔著一層,仿佛走馬觀花。如果只是用群眾語言、日常俗語為文章添彩,而自己卻始終徘徊在人民群眾的心門之外,這樣恐怕依然有違改文風的初衷。為此,《南京晨報》要求“走轉改”的稿件,要聽到記者下基層的“腳步聲”。有一篇題為《清晨4點記者與環衛工一起掃馬路》的報道。文章寫到“一陣冷風吹過來,臉上涼涼的,記者下意識地緊了緊外套,穿起了橘黃色的環衛服,接過一把掃帚……直到東方泛了魚肚白”。在掃地過程中,記者從“掃帚司令” 李建成那聽到了他的滿足感“天一亮,看到馬路清清爽爽的,就特別滿足”;從掏糞的孫鳳祥那聽到了他的希望“兒子考上大學,我們再苦也值了”;從掃大街的徐德明那聽到了他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要苦到啥時候,馬路的盡頭在哪里?等干不動了再說吧”;最后老徐(徐德明)還請記者通過報紙給市民帶三句話:“希望女孩子吃口香糖的不要亂吐,口香糖粘在馬路上最難掃;男人不要喝醉酒,酒喝多了,吐在路上,掃起來最惡心;遛狗的人最好帶張紙,狗隨地大小便也不文明……” 稿件中聽到了“腳步聲”,自然就沒了學生腔、聞不到機關味、淡化了網絡情結,話語更樸實了、文風更清新了。《南京最后一個倒馬桶老人》面對記者的疑問時說,“臭不臭?真臭。當姑娘的時候,搽過胭脂口紅雪花膏,看見路上的糞便也會捏個手帕堵鼻子。但這就是我的飯碗,不討不要,糞是臭的,飯是香的。”在《戴著安全帽大棚里上班》中,記者與蔣秀英大姐面對面:“一開始,最不習慣的是,上班規定一定要戴安全帽。一連十幾天,安全帽戴在頭上,勒得頭疼。”記者在與環衛工一起掃馬路時,環衛工夸記者:“你抓筆桿子的手,掃地還蠻有樣子的……環衛工人不善言辭,你問一句話,他們蹦出兩三個字,說話的速度比掃帚的動作還要慢。”沒有華麗的修飾、去除后天的造作,卻又蘊藏著樸素的道理、飽含著最濃烈的感情。 把長效機制納入市場化軌道——讓“走轉改”效應在報業發展中延伸 讀者肯定、市場認可,更堅定了我們推進“走轉改”的決心。為了建立長效機制,把“走轉改”長期堅持下去,《南京晨報》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和努力。 建立“記者調研聯系點”制度,制度要求每位記者編輯確定一個街道或者鄉鎮作為自己的基層聯系點,要定期深入聯系點下轄的企業、醫院、學校、村組、群眾中采訪調研,每年見報稿數量不少于4篇。目前,《南京晨報》記者編輯已經將觸角深入到南京市13個區縣的大部分鄉鎮、街道,基本實現了網格化覆蓋。 《南京晨報》把“走轉改”與報紙的市場化發展融為一體,讓“走轉改”效應在報紙的各項工作得以延伸。一是在辦報理念上延伸,都市報市場化手段的利益取向與主流化報道的政治取向,在辦報實踐中往往造成偏差,通過“走轉改”,大家的認識更加統一了,步調更加一致了,我們提出了“新聞更貼近,服務更貼心”的辦報理念,較好地完成了主流化轉型;二是在報道內容上延伸,《南京晨報》提出“獨家”“獨創”“獨到”的報道要求。三是在創意策劃上延伸,“創意就是金錢,創新就是生命”,2011年中秋節前《南京晨報》推出全國首份“月亮報”、國慶節前《南京晨報》“黃金報”重磅出擊、10月底的南京版“清明上河圖”成了全國最長最美的“畫卷報”、11月底的《南京晨報》再推獨樹一幟的“賀卡報”……一系列重大策劃創意,既是來自“貼近大地”的靈感,也是“仰望星空”的大手筆。(作者是《南京晨報》總編輯、高級記者) 來源:《中國記者》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