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
——都市類報紙“走轉改”的實踐與思考
以“飛入尋常百姓家”為目標、以基層報道、民生報道為重點的都市類媒體如何“走轉改”?怎樣認識必要性、加強針對性?如何建立長效機制?本文以《南京晨報》的實踐作一些探討。
□ 文/姜圣瑜
“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這是雜交稻之父袁隆平的話,是他作為一位院士的成功之道。
當前,全國新聞界正在開展轟轟烈烈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對新聞工作者來說,什么是大地?實際就是大地,群眾就是大地,生活就是大地;什么是天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是天空,黨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就是天空?!芭c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敝挥猩钊牖鶎樱挪粫^天;只有走進基層,才能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理解得更全面,更透徹;只有走進基層,才能胸中有大局,筆下出精品,寫出一篇篇“頂天立地”的報道、寫出“讓黨和人民都滿意”的報道……
“看天空不遠”是因為“貼大地不近”——都市報更需要貼近大地的五大理由
從都市報的地位與作用來看,都市報對百姓影響更大;從都市報的隊伍來看,年輕人是主力軍;都市報記者年紀輕、學歷高、思想活、有沖勁,給報社注入了新鮮血液,但這些年輕記者大多是從“家門”到“學校門”再到“報社門”,他們當中有少數人成了喝喝咖啡的“小資記者”、隔窗看景的“車輪記者”、閉門造車的“文件記者”、粘貼復制的“電腦記者”。
從都市報的報道內容來看,有些往往沉迷于“小眾旨趣”的自我玩賞;都市報許多年輕人的報道往往熱衷宣揚個別成功人士不可復制的傳奇,渲染獨特個體不具普遍性的奇情怪想,沉迷“小眾旨趣”的自我玩賞,以致脫離偉大時代,遠離沸騰生活。有的報紙為迎合部分人的獵奇心理,幾乎辦成了明星大腕專版、奇人怪事的秀場;有的報紙版面上車禍高發、偷情不斷,小三小四上頭條、人命關天看熱鬧。
從都市報的大局意識來看,“看天空不遠”是因為“貼大地不近”;都市報的編輯記者要增加政治意識、宏觀意識、大局意識,也要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活。
從都市報的群眾觀點來看,“我是誰”的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盀榱苏l,依靠誰,我是誰”是群眾觀點的根本問題,對這個問題都市報記者并沒有真正解決好。以批評報道為例,輿論監督是社會的排氣閥,也是都市報不可或缺的報道內容。然而在輿論監督過程中有些編輯記者往往搞不清楚“我是誰”。有的以“救世主”自居;有的成為落后人群的“民意代表”,不能以建設性態度搞輿論監督;還有的報紙企圖通過搞批評報道打開市場,贏得發行量……
帶著問題走基層,換個角度看問題——思想在“貼近”中凈化,感情在“大地”中升華
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攻堅期、發展關鍵期,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住房難、看病難、上學難,如何解決?常堵車、難停車、難打車如何緩解?空氣污染、噪音擾民、渣土車橫行如何治理?帶著問題走基層,換個角度看問題,也許能找到不一樣的答案。
2010年起,南京投資180億元實施以雨污分流工程。正是從那時起,百姓看到的是馬路上的圍擋、挖坑、施工,有些記者報道的也多是堵車、揚塵、鬧心……一時間,180億大工程背上的大多是罵名。帶著這個問題,2011年9月2日,《南京晨報》記者走到南京一個雨污分流工地的“8米深的地下”采訪,她發現“工人們手腳并用爬進直徑80厘米的管子里,弓著背縮著身,用最原始的方法,坐在洞里,一鍬一鍬將土鏟出來?!薄啊谕恋臅r候腳用不上力,只能是兩個膀子和手用力’常年累月地挖土,陳師傅的手掌和手指肚上都是老繭。”……在文章的最后,記者感悟道:“寫過不下幾百次的雨污分流工程,卻從來沒想過,雨污分流到底是怎么做的。陳希根、朱紅兵、莊永勝……年輕的40歲,年紀大的54歲,他們每天爬上爬下,跪著進進出出。地下,他們爬行;地上,請人們向他們致敬!”此后,《南京晨報》加大了對雨污分流工程的正面報道,增進了廣大市民對這一造福百姓工程的理解、支持。
從指責到理解、從批評到表揚,是記者與基層感情融合的結果,是貼近大地的結果。下一次基層,了解一個群體,理解了一項工作。看病難看病煩為不少百姓所詬病,特別是去中醫院看病,因為需要抓中草藥,隊伍常常排出幾十號甚至上百號,不少人埋怨藥師手腳慢、埋怨“看病十分鐘,抓藥兩小時”。但是當記者走進江蘇省中醫院的藥房之后,發現藥師們也在著急?!丁包S藥師”每天得走10公里》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從發藥窗口到藥柜最頂端,就10米左右,抓一味藥一個來回就是20米,一張方子按照15味藥計算,就要300米,平均一個人一天要配40張方子,也就是12000米。有時一味藥要稱兩次,跑的次數還更多,粗略估計,一個配方的藥師一天走的路有10公里左右,也就是400米的操場要走25圈?!奔幢闳绱?,藥師們仍然在想盡辦法減少市民等待的時間,“為了加快速度,盡量少喝水,少上廁所……”
人們都說供電部門是電老虎,有的記者熱衷于報道高電價以及電力部門的曝出來的高工資高福利等等?!赌暇┏繄蟆酚浾咦呓姽じ卑嚅L吳偉,寫了一篇題為《他們每天爬上爬下/是為了征服高空和電場》的報道,說他“一個月能有七八天回家就不錯了,大多數情況下他需要24小時待命。尤其在用電緊張情況下,帶電作業是必須的,高空、電場等危險也是肯定的”……這樣的報道使人們對供電公司增加了解和理解。
裝修是個煩人的活,市民挑裝修隊毛病、裝修隊嫌市民摳門,雙方矛盾不斷,但是在記者親自體驗了“最輕松的”砸墻的活時,才發現這一行賺那點錢確實不容易,在《“黃大錘”塵土噪音中生活》中,記者寫到,“一陣劇烈的抖動讓我猝不及防,電鉆差點脫手。”“‘別人能活80歲,我們最多活60歲?!S大錘’老滕半開玩笑地說,干他們這行,對身體最大的傷害是灰塵?!彝昙t磚墻,吐口吐沫都是紅的。’”
通過走基層報道,晨報記者學會了用積極的眼光看世界、看問題看社會的主流化傾向,晨報由此展開了以“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心懷大愛”為主題的主流化轉型。
記者通過“走轉改”不僅增加了對基層的感情,也加深了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對黨和政府重要決策部署的理解。建設保障房是項民心工程,2011年以來各級政府加大了建設力度。有的記者對黨和政府的這一決策部署并沒有深刻理解。在走基層過程中,《南京晨報》記者采訪了低保戶胥承武和殷順英,在2011年搬進廉租房之前他們租住在一間白天都要開燈的房子里,每月租金300元。而他們現在的房子則是全新裝修——房間鋪地板、廚房有全套櫥柜、衛生間有全套潔具和沖淋用具、附近有大菜場、旁邊還有好又多超市……而月租僅需22元錢?!读夥坷锏男β暋纷層浾呒由盍藢h和政府這一重要決策部署的理解,也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這項惠民工程給百姓真正帶來的實惠。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文化體制改革如何讓百姓感知,如何惠民?記者在走基層中采訪了大量鮮活報道,《南京晨報》專門開辟了“文化惠民”專欄,先后報道了《每年100多場免費演出送到家門口》《南京作家:我愿意關注公共事務》等一批來自基層一線的報道。此外,《南京晨報》就“加大保障房建設、醫改在基層、城鄉公共服務”等重大主題推出了“民生工程·民聲記錄”系列報道,側重以百姓視角,記錄百姓溫暖故事,傳遞百姓溫暖聲音,以點及面,展示黨政府對民生的關注、百姓分享的幸福和實惠。
改文風不僅是改文字——稿件要聽到下基層的“腳步聲”
改文風不僅是改文字。都市報有些報道雖然文字很“樸實”、表達很“通俗”,卻始終讓人感覺隔著一層,仿佛走馬觀花。如果只是用群眾語言、日常俗語為文章添彩,而自己卻始終徘徊在人民群眾的心門之外,這樣恐怕依然有違改文風的初衷。為此,《南京晨報》要求“走轉改”的稿件,要聽到記者下基層的“腳步聲”。有一篇題為《清晨4點記者與環衛工一起掃馬路》的報道。文章寫到“一陣冷風吹過來,臉上涼涼的,記者下意識地緊了緊外套,穿起了橘黃色的環衛服,接過一把掃帚……直到東方泛了魚肚白”。在掃地過程中,記者從“掃帚司令” 李建成那聽到了他的滿足感“天一亮,看到馬路清清爽爽的,就特別滿足”;從掏糞的孫鳳祥那聽到了他的希望“兒子考上大學,我們再苦也值了”;從掃大街的徐德明那聽到了他的迷?!安恢雷约阂嗟缴稌r候,馬路的盡頭在哪里?等干不動了再說吧”;最后老徐(徐德明)還請記者通過報紙給市民帶三句話:“希望女孩子吃口香糖的不要亂吐,口香糖粘在馬路上最難掃;男人不要喝醉酒,酒喝多了,吐在路上,掃起來最惡心;遛狗的人最好帶張紙,狗隨地大小便也不文明……”
稿件中聽到了“腳步聲”,自然就沒了學生腔、聞不到機關味、淡化了網絡情結,話語更樸實了、文風更清新了?!赌暇┳詈笠粋€倒馬桶老人》面對記者的疑問時說,“臭不臭?真臭。當姑娘的時候,搽過胭脂口紅雪花膏,看見路上的糞便也會捏個手帕堵鼻子。但這就是我的飯碗,不討不要,糞是臭的,飯是香的?!痹凇洞髦踩贝笈锢锷习唷分?,記者與蔣秀英大姐面對面:“一開始,最不習慣的是,上班規定一定要戴安全帽。一連十幾天,安全帽戴在頭上,勒得頭疼?!庇浾咴谂c環衛工一起掃馬路時,環衛工夸記者:“你抓筆桿子的手,掃地還蠻有樣子的……環衛工人不善言辭,你問一句話,他們蹦出兩三個字,說話的速度比掃帚的動作還要慢。”沒有華麗的修飾、去除后天的造作,卻又蘊藏著樸素的道理、飽含著最濃烈的感情。
把長效機制納入市場化軌道——讓“走轉改”效應在報業發展中延伸
讀者肯定、市場認可,更堅定了我們推進“走轉改”的決心。為了建立長效機制,把“走轉改”長期堅持下去,《南京晨報》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和努力。
建立“記者調研聯系點”制度,制度要求每位記者編輯確定一個街道或者鄉鎮作為自己的基層聯系點,要定期深入聯系點下轄的企業、醫院、學校、村組、群眾中采訪調研,每年見報稿數量不少于4篇。目前,《南京晨報》記者編輯已經將觸角深入到南京市13個區縣的大部分鄉鎮、街道,基本實現了網格化覆蓋。
《南京晨報》把“走轉改”與報紙的市場化發展融為一體,讓“走轉改”效應在報紙的各項工作得以延伸。一是在辦報理念上延伸,都市報市場化手段的利益取向與主流化報道的政治取向,在辦報實踐中往往造成偏差,通過“走轉改”,大家的認識更加統一了,步調更加一致了,我們提出了“新聞更貼近,服務更貼心”的辦報理念,較好地完成了主流化轉型;二是在報道內容上延伸,《南京晨報》提出“獨家”“獨創”“獨到”的報道要求。三是在創意策劃上延伸,“創意就是金錢,創新就是生命”,2011年中秋節前《南京晨報》推出全國首份“月亮報”、國慶節前《南京晨報》“黃金報”重磅出擊、10月底的南京版“清明上河圖”成了全國最長最美的“畫卷報”、11月底的《南京晨報》再推獨樹一幟的“賀卡報”……一系列重大策劃創意,既是來自“貼近大地”的靈感,也是“仰望星空”的大手筆。(作者是《南京晨報》總編輯、高級記者)
來源:《中國記者》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