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今日特區——改革的試驗田 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與全球各國的貿易合作日益深化,貿易額成幾何指數增長,經濟報道在所有對外報道中的比重也有大幅上升。隨著中國內陸普遍向外界開放,特區在經濟發展方面的窗口作用逐漸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利用特區大膽進行嘗試,特區成為醫療、養老等各項改革的試驗田。 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任何一項民生問題都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因此政府在體制、醫療、養老等民生方面的改革嘗試也成為對外報道的重點。 比如,深圳2010 年在特區成立30 周年之際派人事干部赴香港“取經”,探索如何在這個中國最早的經濟體制改革試驗區,利用積極穩妥的制度設計進一步推進國家公務員制度改革,打破公務員的“鐵飯碗”,清除傳統公務員管理體制的“官本位”弊端。新華社因此編發了中英文重點欄目《新華視點:中國探索打破公務員“鐵飯碗”推行去官化》,引起強烈反響。 再比如,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速,養老問題日益凸顯。廈門市作為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扮演了探索養老問題試驗田的角色,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成為全國居家養老的典范。筆者借“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赴廈門居家養老示范小區實地考察,撰寫了中英文重點欄目《行走中國:居家養老——空巢老人的慰藉》,被外電較好地采用。 類似的例子還有《行走中國:“愛心超市”的“愛心啟示”:慈善重視保護受助者尊嚴》一稿。在中國捐贈機構丑聞不斷的背景下,文章聚焦廈門的“愛心超市”。這些超市匯集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自發捐贈的物品,再由當地街道辦每月以“愛心分值”的方式向困難戶發放,不涉及任何現金捐贈。這樣既避免了受捐人與捐贈人見面,保護了受助者的尊嚴,又規避了捐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腐敗現象。文章還提到,全國多個城市也到廈門取經并回去效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以上稿件的主題看似跟特區沒有直接聯系,但正是因為這些特區城市在經濟方面率先發展起來,才有了在民生、福利等方面展開大膽嘗試的可能。從“窗口”到“試驗田”,特區城市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