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呂秋平
1979 年,鄧小平同志正式提出建立經濟特區的主張,深圳、廈門、珠海、汕頭四個特區城市隨即崛起,成為中國30 多年以來經濟飛速發展的先鋒軍。
一個“特”字,既賦予了這幾個城市各方面政策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它們在中國對外報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筆者近期赴廈門參與特區成立30 周年報道,強烈地感受到中國經濟特區的功能在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而發生變化,而特區的對外報道也在隨之發生改變。
昔日特區——開放的窗口
1979 年特區的建立給在貧窮中掙扎的本地居民帶來新希望,也有更多的外地人和創業者從各地涌入,利用大批引進的外資,為特區發展注入動力。鄧小平曾說:“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正是特區的“窗口”作用,讓世界了解中國,也讓中國走向世界。
對于特區,國家賦予深圳等城市引進項目審批權、外貿出口權、外匯管理權及許多其他經濟管理權限,并且在包括稅收、外匯管理、人員出入境等方面給予了很多的優惠政策,其目的是為了吸引外資來實現發展經濟的目的。我們熟知的外資企業,如沃爾瑪、麥當勞等,都是以特區為窗口開辟了中國大陸市場。這種情況下,對外報道成為了連接世界和中國特區的紐帶,讓世界通過我們的報道了解中國的特區發生了什么,有哪些吸引他們的地方。
以廈門特區為例,自鄧小平南巡視察后的十年間,即從1992年至2001 年,新華社有關廈門特區的報道達2500 余篇,而與外資、貿易、金融等經濟狀況和政策相關的報道占據近九成。這些報道有力地傳遞了特區優惠政策的種種細節,記錄了特區逐步發展的歷程,吸引了無數外資和外企進駐特區。
此外,特區的示范作用也在后期的報道中有所涉及,“東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東北振興” 等戰略目標,不僅勾畫了從經濟特區到沿海經濟區,再到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也向外界傳遞了強有力的信號:中國市場正在崛起。
今日特區——改革的試驗田
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與全球各國的貿易合作日益深化,貿易額成幾何指數增長,經濟報道在所有對外報道中的比重也有大幅上升。隨著中國內陸普遍向外界開放,特區在經濟發展方面的窗口作用逐漸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利用特區大膽進行嘗試,特區成為醫療、養老等各項改革的試驗田。
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任何一項民生問題都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因此政府在體制、醫療、養老等民生方面的改革嘗試也成為對外報道的重點。
比如,深圳2010 年在特區成立30 周年之際派人事干部赴香港“取經”,探索如何在這個中國最早的經濟體制改革試驗區,利用積極穩妥的制度設計進一步推進國家公務員制度改革,打破公務員的“鐵飯碗”,清除傳統公務員管理體制的“官本位”弊端。新華社因此編發了中英文重點欄目《新華視點:中國探索打破公務員“鐵飯碗”推行去官化》,引起強烈反響。
再比如,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速,養老問題日益凸顯。廈門市作為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扮演了探索養老問題試驗田的角色,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成為全國居家養老的典范。筆者借“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赴廈門居家養老示范小區實地考察,撰寫了中英文重點欄目《行走中國:居家養老——空巢老人的慰藉》,被外電較好地采用。
類似的例子還有《行走中國:“愛心超市”的“愛心啟示”:慈善重視保護受助者尊嚴》一稿。在中國捐贈機構丑聞不斷的背景下,文章聚焦廈門的“愛心超市”。這些超市匯集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自發捐贈的物品,再由當地街道辦每月以“愛心分值”的方式向困難戶發放,不涉及任何現金捐贈。這樣既避免了受捐人與捐贈人見面,保護了受助者的尊嚴,又規避了捐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腐敗現象。文章還提到,全國多個城市也到廈門取經并回去效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以上稿件的主題看似跟特區沒有直接聯系,但正是因為這些特區城市在經濟方面率先發展起來,才有了在民生、福利等方面展開大膽嘗試的可能。從“窗口”到“試驗田”,特區城市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鑒。
共性與個性兼顧
除了特區在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的功能變化外,還有一些全球普遍關注的共性話題,如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也是對外報道很好的主題。
比如,2010 年10 月,廈門為保護海洋環境掘開改革開放前建設的海堤,為海堤東西海域之間的海洋生物打開生態通道。新華社對外部結合中國“十二五”規劃關于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內容,重點編發了《中國聚焦:廈門為保護環境掘開功勛老海堤》,展示了中國政府為環保所做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該稿件不僅涵蓋了現代中國重視環境保護的主題,還通過回顧海堤的歷史,體現當地人民在國民黨軍隊的槍林彈雨中建設海堤的艱難,以及幾十年來海堤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兩岸和平的重要及中國保護海洋生態的決心。
筆者認為對外報道還要注意到不同特區的不同特點,注意到每個特區的“個性”。例如深圳更多涉及香港,汕頭涉及僑胞,珠海涉及澳門,廈門報道則更多涉及臺灣。
以廈門為例,因與臺灣隔海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廈門特區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廈門報道中不可或缺的涉臺因素。兩岸貿易、臺商投資、廈商對臺投資、農產品合作交流等諸多方面都是廈門對外報道的重要話題。此外,作為曾經兩岸對峙的陣地,廈門的今昔對比也更突顯兩岸和平的重要。《海堤》稿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再比如,2010 年,在第二屆海峽論壇召開之際,新華社挖掘兩岸故事,獨家專訪了上世紀40年代末參與國共兩軍“宣傳戰”的播音員,編發了《新華視點:從喊話到對話——廈金“對敵廣播”姐妹花見證兩岸關系巨變》,講述了“隔空對臺戲”的歷史背景,使和平時代下兩岸人民血濃于水的感情得以升華。
從特區看未來
隨著改革開放范圍的逐步擴大,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特區之后,中國陸續設立了海南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喀什霍爾果斯特殊經濟開發區等。老特區多年來摸索出來的發展經驗成為新經濟區的參照。
共同的改革主題、各具特色的改革探索——從“經濟特區”到“改革新區”的經驗積累中,中國在更廣闊的地域范圍和更深層次的制度領域內,將“區域帶動”改革戰略推向縱深。如同城鎮化的模式一樣,特區經驗廣泛輸入到以“新區”為代表的中國腹地,成為政策推進的范本。
深圳特區成立三十周年之際,新華社編發的對外報道文章《從特區到新區——中國在諸多挑戰中謀局改革戰略“縱深挺進”》提到,從特區到新區的嬗變,意味著中國各級政府正在努力將有效的經濟發展模式探索和社會公共管理體制改革向縱深延續,既為中國持續發展打造新的發動機,也為深化改革設立起新的試驗區。
在中國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的今天,特區發展日新月異,特區報道也隨之發生改變。在創新性新區面前,老特區未來的發展趨向也必將成為備受注目的問題。
來源:《對外傳播》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