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文/《經濟日報》總編室?魏永剛 翻開近期《經濟日報》,“走轉改”報道無疑是版面亮點。 “走轉改”活動正在促進日常報道的變化。“走轉改”正在滲透到日常報道中,成為大家自覺遵循的采寫原則。如專版是《經濟日報》版面構成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稿件偏長、材料味濃、時效性差是多年來我們在努力克服的“頑疾”。開展“走轉改”活動以來,不少版面編輯主動深入基層,自覺采寫調研式報道,版面清新起來,內容鮮活起來。 “走轉改”活動也給輿論引導方式帶來了新變化。在“走轉改”活動中,我們發揚傳統優勢,在熱點難點問題引導上更加注重調研。編委會提出記者要圍繞經濟生活去蹲點,圍繞經濟問題走基層,圍繞經濟報道改文風。報道以調研采訪為基礎,以基層見聞為素材,回答熱點問題,避免了說教味,更加貼近讀者。 “走轉改”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青年記者增強自身素質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采訪對象一起乘坐50多個小時的硬座火車,往返數千里。這樣的故事在“走轉改”活動中不斷涌現,我們清晰地感到,一種扎實深入的采訪作風,正在報社蔚然成風。 我們對“走轉改”也有一些思考。 第一,既要走基層,更要建基地。要把走基層當做建立自己認識基地的好機會。基層并不僅僅是田間地頭,也不局限于工廠車間,基層應該是一切社會實踐活動的最前沿。許多成功記者的實踐證明,把基層當作基地,是提高認識、深入群眾的必經之路。 第二,既要有新聞意識,更要有問題意識。有沒有問題意識,是區別記者認識水平高下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里的“問題”是指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時代主題。我們要抱著解決這些問題的熱情,到基層去發現人們在實踐中的探索。只有胸懷全局,才能在實踐的最前沿找到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發現有價值的新聞事實。 第三,既要記錄見聞,更要記錄時代。衡量見聞是不是新聞,能不能成為新聞,記者頭腦中必須要有時代的坐標。比如到農村走基層,我們要發現的應該是在市場化、城鎮化和工業化條件下,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探索。 第四,既要打造新聞精品,更要鍛造新聞理想。我們要把在基層體會到的感動轉化為服務人民的自覺行為,轉化為深入群眾、轉變作風的自覺行動。同時,每一個記者的感動和自覺,要通過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轉化為新聞媒體的集體追求。 來源: 《中國記者》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