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文/王玨 從事本專業,憑專業度謀發展——這種簡單的幸福,許多新聞系畢業生不再享受、不愿享受,或者沒有機會享受,已經好幾年了。一畢業,拜別師長,他們就隱沒人潮,從此與媒體說再見。作為一個大學新聞系教師,由此而生的諸多困惑,甚至苦楚,不時在心底泛起。 不足一成 我在大學教新聞5年有余,送走4屆廣播電視新聞專業本科畢業生,按每屆80人平均數算,據我所知,這320人里畢業后從事新聞工作的僅20余人。這20余人,半數通過各種辦法(公招+人脈)進入傳統新聞單位(報紙、電視、電臺),剩下半數基本憑能力進入目前門檻還不算太高的網絡媒體。 新聞系學生,除大一公共課較多,其余三年,都在學習如何做新聞,學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評論、電視攝像、紀錄片制作、欄目策劃,以及實習等等。畢業了,九成以上做了文員、文秘、文案、銷售……這些工作需要的是:寫公文、匯報、報告,做各式各樣電子表格,布置展會,人際溝通,社交打理…… 每念及此,身為新聞專業教師,我不免驚出一身冷汗,又馬上自我安慰:“還好,這四年,他們畢竟學過一點文秘,也講了一點點公共關系,到社會上嘛,最終還是憑自家身手自家腦袋……” 可這些自我安慰其實很無力,因為“不足一成”的事實橫亙眼前。作為新聞專業教師,“杭育杭育”連年苦做、口沫飛濺,巴望著學生里出個把“能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為社會公義出力的大記者。 可眼見著他們漸自遠去,用心教的用心學的專業知識到頭來用不上,僅學了點皮毛的倒成了主業,那么,我在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還要怎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