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能否做夢,如何做夢 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2011年11月24日這期,加藤嘉一、梁文道和竇文濤談中國大學及大學生現狀。論及一些著名高校,加藤嘉一說“一些中國人越精英就越從眾虛榮跟風”,梁文道則根據他的大學演講經歷說,不少“二三線大學的學生”倒還關注國計民生、宏觀問題,也“還能做夢”。 我恰在梁文道所言的“二三線大學”,一所城市型綜合性大學,設有新聞系,有廣播電視新聞本科專業,設立的初衷與目標,是向地方輸送媒體新鮮人。我的學生里,能做夢的、有資格做夢的,雖不及一線名牌大學的多,但每屆也至少有十分之一。印象最深的是2007級入學的廣電專業的三個女生,做事作文扎實可靠,不浮夸不浮躁,采訪不惜力,調閱資料擅抓要害,深度報道真有深度,內里有思考有關懷,做個地方媒體記者應該毫無問題。 然而,就是這三個孩子,最擅發掘分析資料的一個來自城市,最終用了些辦法考進民航系統,另兩個來自偏僻農村,由我推薦去網媒實習,一個刻苦用心方才留下來,兩千至四千的浮動月薪,還要擔任一部分營銷任務,另一個幾經曲折才進到一家廣告公司做文案。有時,會翻出她們的新聞作業,給新一屆學生做范文,但站在講臺上,說著說著,我卻已經無法相信自己。 或許一線大學的情況要好些吧,我這樣安慰自己,至少新聞界不至于后繼乏人,那些有夢想、專業度強的新聞學子們,應該有路可走,能堅持下去。相比二三線大學,一線大學理應有兩點優勢:一方面,多一些內涵深廣的公共課或選修課,如哲學、文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令學生博聞強識,有序積累,有利厚積薄發;另一方面,多一些有豐富媒體經驗的“雙師型”教師,不埋首故紙堆,至少進得演播室,寫得出深度報道,拿得出銳利評論。 不過,就我觀察,一線大學的情況也不見得好。一方面,雖有公選課,但大部分學生都偏向選擇對就業有利的科目,深而廣難見實效的科目,鮮有關注,于是公選課的老師們也就愈發怠惰,送學分了事;另一方面,因為大學教師的學歷門檻等諸多原因,具有豐富媒體經驗的記者編輯退居二線后想謀得一方大學教席,幾無可能,除非先念個博士再說。與此相對的是這樣一個事實:從未寫過一篇新聞報道、從未做過一次新聞采訪、從未在媒體待過一天的新聞系老師們,正在大學講堂上講著新聞采訪與寫作。 在一線大學,學生畢業時,選擇相比二三線大學要多,相比又累又苦保障又少,還需要專業度和厚積薄發儲備的新聞工作,其他工作,要求具體得多,回報也顯而易見。這時候,只有依靠新聞理想支撐了。 然而,我一直記得一個一線大學新聞系畢業生的話,她告訴我:“大學里,老師們教給我們新聞理想,卻沒有教給我們如何專業地去實現它。”一語中的,老師不專業,空有理想,又怎能轉化成可依憑的與現實搏斗的力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