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該不該“用情太深” 一線大學是這樣,二三線大學呢?同為二三線大學新聞系教師的一位朋友開導我:“咱們啊,上課別講深了,讓他們把五要素做清楚就成,反正畢業了也很少有機會干新聞。就算有機會,咱們這種大學畢業的,充其量做做‘新聞民工’,跑跑民生新聞,要求那么多作甚?” 已進入電視臺的學生慨嘆道:“我也想做得深一點細一點啊,但天天有‘工分’壓著,堅持做深做細,如果收視率低,這個月基本就喝西北風了。” 將要畢業的學生抱怨說:“我也想做新聞啊,可一想吧,稍好點的媒體大多有211和985大學情結,即便有公招,第一輪報名一看學校就被淘汰。還要做媒體,就只能去老家那些你大概能猜到什么樣子的媒體,還不如留在大城市,找個廣告公司,踏踏實實寫文案,做房產廣告。” 新聞首先要求獲取5要素,其次要求對事實進行分析、延伸、解讀、闡釋。好新聞,一定需要大量的閱讀、思考、見識積累起真正的專業度,才做得出來。比如新聞采訪課,一定要針對消息采集、深度報道采訪、人物專訪、路訪等等進行分梳處理,進行細致的課堂實訓,才能培養出一定的專業采訪能力。但是,這樣專業的課程內容,對比學生的未來選擇、新聞工作的現狀,似乎顯得用力過度,甚至用情太深。 越專業,越可笑。這是這些年我遭遇的實情。書到用時方恨少,我總是擔心他們的專業知識日后不夠用,但實情是,他們既很少用得到,地方新聞界也無需他們用。 現在,在課堂上,我會對學生談“蟄伏”。我說:“你們必須學好本領,采訪寫作樣樣精通,蟄伏著,一旦有機會進媒體,就努力表現,真有機會進一線優質媒體,就大放異彩吧。”說完,他們通常會笑…… 我一直記得一位一線大學新聞系畢業生的話,她告訴我:“大學里,老師們教給我們新聞理想,卻沒有教給我們如何專業地去實現它。” (作者是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曾任香港《文匯報》上海記者站記者,曾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特約撰稿。) 來源: 《中國記者》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