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地方媒體記者寫作重大典型常常碰到幾大難題:事跡大量堆砌,以什么線索來架構?感人場景很多,以什么標準來取舍?眾多媒體同場競技,如何出奇制勝? □?文/ 鄭先聰 重大典型人物報道如何把握?如何讓人物鮮活真實可信,從而真正“塑造人”?從實際采寫的角度而言,需要從兩方面下足功夫。一是謀篇布局,搭好文章的“骨架”;二是真情實感,生長文章的“血肉”。只有“骨骼”清奇、“血肉”豐滿,人物形象才能躍然紙上,情感表達才能感人至深。 搭好“骨架”:如何架構文章 2011年6月,被網友稱為“最牛校長”的四川安縣桑棗中學校長葉志平,因突發腦溢血去世。教師節前夕,《四川日報》頭版頭條刊發追記葉志平的重大典型人物報道《穿越大山的夢想》。應該說,葉志平的桑棗中學“5·12”地震零傷亡幾乎被各類媒體報道,而日常工作又很難在報道中出新。因此,報道刻意弱化了地震中的相關事跡,而是深度挖掘葉志平在平常點滴中展現的對事業的追求、對學生的愛、對安全的重視,從而架構起整篇報道。 報道的作者說到了采訪中別人沒有注意到的一個細節:葉校長愛哭,曾經在不同場合、公開或不公開地哭過幾次。我們一梳理,恰好這幾次哭,可以代表校長在校舍安全、教學成績、學生關懷、家庭責任等方面的真實感受。以此來架構,一篇新角度的報道呼之欲出。 一篇重大典型人物報道的架構,好比一個人的骨骼。搭好了“骨架”,人物就基本“立”起來了。而搭“骨架”,就是整理線索、梳理思路的過程:事例如何歸類,順序如何安排,需要提煉什么形象;就是謀篇布局的過程:擬出報道的提綱,找出報道的重心,確定報道的角度。搭好“骨架”,再往里面裝內容就事半功倍。 2009年初,成都大邑縣交警譚東因為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救人而犧牲,被列為全國重大典型人物。我參加了《四川日報》專門成立的報道組,所寫的《金盾之光情暖西嶺千秋雪——追記大邑縣公安局民警譚東》獲當年四川省好新聞一等獎。報道的成功,首先要歸功于新角度的架構。 當時關于譚東事跡的材料已經收集得非常豐富,我們主要在報道的架構上尋找突破。靈感來源于現場發現的一條麻繩。這是譚東買來專門救人用的麻繩,并且救了好幾個人,這個物件在事跡材料中被忽略了。當我看到這條麻繩的時候,立即浮現出一個隨時準備救人的形象。于是我們從麻繩入手,再有針對性地尋找了幾個在譚東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有代表性的物件,包括譚東被風雪侵染得灰白的肩章、幫貧困農婦修建的新房、送給朋友的黨員手冊,來架構這篇報道——一條麻繩:見證生命延續的力量;一副肩章:見證忠誠責任的重量;一幢新房:見證愛民如海的容量;一本黨員手冊:見證人生砥礪的分量。這四個方面,分別寫出譚東救人的事跡、平常工作的責任、親民愛民的作風、高尚人生的追求,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基本呈現。 《援建干部崔學選和北川的3個“家”》也有一個成功的架構。援建干部崔學選為北川重建家園而累倒。那么,我們就以“家”為線索,分別寫崔學選為之付出心血的地方桂溪鄉、北川新縣城,以及他心系的6位孤兒家庭。每一部分直接以時間、地點、崔學選一句話作小標題,撐起全文。 讀文章先看標題,寫報道先想架構。重大典型人物報道因為材料豐富,事跡眾多,尤其需要有獨特的角度、新奇的架構,才能出奇制勝。 那么,如何理清頭緒,成功架構一篇重大典型人物報道?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事跡歸類。把眾多的事跡材料按一定的標準來歸類,比如以上報道中的以事件性質、時間地點、人物品格或性格等等。分類的同時就能確定報道要分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別寫什么。 第二步:尋找標志符號。塑造人物的整體形象需要有標志性符號。這個符號可以是具體的物件,可以是人的代表性話語,可以是標志性場景,還可以是虛擬的形象。總之,這些符號就像房屋的基柱,可以代表報道人物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質,可以成為一部分報道的主題,從而撐起整篇報道。尋找標志符號至關重要,它代表了報道的視角,報道角度是否出新、人物形象是否獨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標志性符號是否找到、選對。尋找標志性符號,需要細致采訪,深入感受,發現他人所忽略了的事物和角度,才能獨辟蹊徑。 第三步:擬出提綱。按照上面的分類、代表形象,搭好報道框架,整個構思完成,人物“骨架”立起來,剩下的就是“長肉”——裝入內容和提煉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