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生長“血肉”:怎樣打動讀者 2011年9月,《四川日報》駐瀘州站記者孔芒在“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實踐中,來到旱情嚴重的瀘州合江縣白鹿鎮(zhèn)。他發(fā)現(xiàn)了一份寫得非常樸實的入黨申請書,遂深入采訪,跟隨申請人楊華橋走一趟送水路,發(fā)回《一份來自抗旱一線的入黨申請書》。《四川日報》不僅頭版頭條刊發(fā),還破天荒把一個普通人的入黨申請書原文照登。報道受到各類媒體廣泛轉(zhuǎn)載。 今天的典型人物,不再是“高、大、全”和“十全十美”,而是要把人物放在時代背景下、社會準則中來看。所謂重大典型人物,并不一定是公眾人物或位居高位,普通人付出了常人不及的努力,或做出了超出一般的貢獻,或一剎那的高尚行為,都可以成為重大典型人物。比如抗旱送水的楊華橋、伸手接墜樓小孩的“最美媽媽”吳菊萍等。 那么,重大典型人物報道需要達到什么要求和高度?基本要求是“有血有肉”,真實可信;報道高度是“有情有義”,塑造形象,弘揚精神。 在重大典型人物報道中一個關鍵字就是“真”,真情實感,自然而然。要打動讀者,首先要打動自己。 除了真情實感,還需要塑造形象,弘揚精神。具體到采寫中,如何實現(xiàn)人物形象飽滿而真切,精神崇高而不遙遠?在此結合范文,介紹以下幾種方法:詳略法、虛實法、點睛法。 第一種,詳略法。主要是在材料的取舍和排列組合上,按一定的標準突出主要事跡。重大典型人物的事跡一般很豐富,不能平均著力。對于主要的事跡,一定要像講故事一樣有細節(jié)、有場景、有感情;同類的其他事跡,可以通過排比、虛化的手法一筆帶過。例如: 在寫譚東的報道中,詳細介紹了譚東生前所救的最后一人后,所救的另外兩人只用了一句感恩的話語和簡單的介紹,最后再以一句虛化事跡的總結:“數(shù)不清多少次,車毀人傷,斷壁殘垣,譚東總是以最快的速度趕到危難群眾的身邊,用那如山一樣的肩膀,托起生的希望。”從而在這一部分的報道中形成詳略層次。 在寫任長霞的報道中,詳細寫了任長霞所破的兩個大案后,“擒大要犯,抓小毛賊,破丟失耕牛案,鏟除‘砍刀幫’,雷鳴電閃、手腳生風地連破了一堆大案后,登封的社會治安立竿見影地好轉(zhuǎn)”,一句話帶過一堆事跡,也讓人看到一個雷厲風行的女公安局長的形象。 第二種,虛實法。這種手法除了用在事跡描寫上,更重要的是用在情感提煉中。感人的場景和話語,并不一定要寫實,眼淚汪汪、感激涕零的描寫太多,反而讓人難以接受。因此,這時候可以采取以虛代實的手法。例如:寫譚東犧牲時候的悲痛,“那一夜,雪山沉默,邛江嗚咽,在徹骨的寒中,滿山的梅花忽然開放,雪白。那一夜,戰(zhàn)友默哀,親人悲泣,在揪心的痛中,崎嶇的山路沒有盡頭,蜿蜒。” 第三種,點睛法。如今報道的重大典型人物,相當大部分關注的是普通人,在普通的崗位上,或者做出了不普通的貢獻,或者是無私的付出,或者是盡職盡責的堅守,或者是奮力一跳的壯舉。清華大學教授李希光說:“普通人的故事卻是廣大普通人民群眾生活的縮影,其社會意義可能比某個有新聞價值的人物更有價值,他們的故事是生活更深層次的現(xiàn)實,是更貼近真相的社會現(xiàn)實。”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必須要通過提煉,才能凸顯精神品質(zhì)的高尚。這種提煉,不需要長篇大論,只需要恰到好處點睛一筆。例如:在寫譚東的報道中,每一部分小標題上配了一段詩,其下開篇兩句設問都是點睛之筆: (配詩)“用生命托起生命的好警官走了/他去了哪里/巍巍雪山作答/他就在被救群眾劫后余生的血脈里” 一條麻繩:見證生命延續(xù)的力量 (開篇)一條麻繩的力量有多大?它可以將一個個生命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一個生命的力量有多大?他的離去牽動了所有人的心。 在寫王順友的報道中,每一部分開頭一段山歌,實際上也是點睛。而在文中,也穿插了一些點睛之筆,如:“傳郵萬里,國脈所系,政權象征,主權象征。”凸顯了王順友普通工作的重大意義。(作者單位:四川日報社) 來源: 《中國記者》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