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地方媒體記者寫作重大典型常常碰到幾大難題:事跡大量堆砌,以什么線索來架構?感人場景很多,以什么標準來取舍?眾多媒體同場競技,如何出奇制勝?
□?文/ 鄭先聰
重大典型人物報道如何把握?如何讓人物鮮活真實可信,從而真正“塑造人”?從實際采寫的角度而言,需要從兩方面下足功夫。一是謀篇布局,搭好文章的“骨架”;二是真情實感,生長文章的“血肉”。只有“骨骼”清奇、“血肉”豐滿,人物形象才能躍然紙上,情感表達才能感人至深。
搭好“骨架”:如何架構文章
2011年6月,被網友稱為“最牛校長”的四川安縣桑棗中學校長葉志平,因突發腦溢血去世。教師節前夕,《四川日報》頭版頭條刊發追記葉志平的重大典型人物報道《穿越大山的夢想》。應該說,葉志平的桑棗中學“5·12”地震零傷亡幾乎被各類媒體報道,而日常工作又很難在報道中出新。因此,報道刻意弱化了地震中的相關事跡,而是深度挖掘葉志平在平常點滴中展現的對事業的追求、對學生的愛、對安全的重視,從而架構起整篇報道。
報道的作者說到了采訪中別人沒有注意到的一個細節:葉校長愛哭,曾經在不同場合、公開或不公開地哭過幾次。我們一梳理,恰好這幾次哭,可以代表校長在校舍安全、教學成績、學生關懷、家庭責任等方面的真實感受。以此來架構,一篇新角度的報道呼之欲出。
一篇重大典型人物報道的架構,好比一個人的骨骼。搭好了“骨架”,人物就基本“立”起來了。而搭“骨架”,就是整理線索、梳理思路的過程:事例如何歸類,順序如何安排,需要提煉什么形象;就是謀篇布局的過程:擬出報道的提綱,找出報道的重心,確定報道的角度。搭好“骨架”,再往里面裝內容就事半功倍。
2009年初,成都大邑縣交警譚東因為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救人而犧牲,被列為全國重大典型人物。我參加了《四川日報》專門成立的報道組,所寫的《金盾之光情暖西嶺千秋雪——追記大邑縣公安局民警譚東》獲當年四川省好新聞一等獎。報道的成功,首先要歸功于新角度的架構。
當時關于譚東事跡的材料已經收集得非常豐富,我們主要在報道的架構上尋找突破。靈感來源于現場發現的一條麻繩。這是譚東買來專門救人用的麻繩,并且救了好幾個人,這個物件在事跡材料中被忽略了。當我看到這條麻繩的時候,立即浮現出一個隨時準備救人的形象。于是我們從麻繩入手,再有針對性地尋找了幾個在譚東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有代表性的物件,包括譚東被風雪侵染得灰白的肩章、幫貧困農婦修建的新房、送給朋友的黨員手冊,來架構這篇報道——一條麻繩:見證生命延續的力量;一副肩章:見證忠誠責任的重量;一幢新房:見證愛民如海的容量;一本黨員手冊:見證人生砥礪的分量。這四個方面,分別寫出譚東救人的事跡、平常工作的責任、親民愛民的作風、高尚人生的追求,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基本呈現。
《援建干部崔學選和北川的3個“家”》也有一個成功的架構。援建干部崔學選為北川重建家園而累倒。那么,我們就以“家”為線索,分別寫崔學選為之付出心血的地方桂溪鄉、北川新縣城,以及他心系的6位孤兒家庭。每一部分直接以時間、地點、崔學選一句話作小標題,撐起全文。
讀文章先看標題,寫報道先想架構。重大典型人物報道因為材料豐富,事跡眾多,尤其需要有獨特的角度、新奇的架構,才能出奇制勝。
那么,如何理清頭緒,成功架構一篇重大典型人物報道?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事跡歸類。把眾多的事跡材料按一定的標準來歸類,比如以上報道中的以事件性質、時間地點、人物品格或性格等等。分類的同時就能確定報道要分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別寫什么。
第二步:尋找標志符號。塑造人物的整體形象需要有標志性符號。這個符號可以是具體的物件,可以是人的代表性話語,可以是標志性場景,還可以是虛擬的形象。總之,這些符號就像房屋的基柱,可以代表報道人物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質,可以成為一部分報道的主題,從而撐起整篇報道。尋找標志符號至關重要,它代表了報道的視角,報道角度是否出新、人物形象是否獨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標志性符號是否找到、選對。尋找標志性符號,需要細致采訪,深入感受,發現他人所忽略了的事物和角度,才能獨辟蹊徑。
第三步:擬出提綱。按照上面的分類、代表形象,搭好報道框架,整個構思完成,人物“骨架”立起來,剩下的就是“長肉”——裝入內容和提煉情感。
生長“血肉”:怎樣打動讀者
2011年9月,《四川日報》駐瀘州站記者孔芒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實踐中,來到旱情嚴重的瀘州合江縣白鹿鎮。他發現了一份寫得非常樸實的入黨申請書,遂深入采訪,跟隨申請人楊華橋走一趟送水路,發回《一份來自抗旱一線的入黨申請書》。《四川日報》不僅頭版頭條刊發,還破天荒把一個普通人的入黨申請書原文照登。報道受到各類媒體廣泛轉載。
今天的典型人物,不再是“高、大、全”和“十全十美”,而是要把人物放在時代背景下、社會準則中來看。所謂重大典型人物,并不一定是公眾人物或位居高位,普通人付出了常人不及的努力,或做出了超出一般的貢獻,或一剎那的高尚行為,都可以成為重大典型人物。比如抗旱送水的楊華橋、伸手接墜樓小孩的“最美媽媽”吳菊萍等。
那么,重大典型人物報道需要達到什么要求和高度?基本要求是“有血有肉”,真實可信;報道高度是“有情有義”,塑造形象,弘揚精神。
在重大典型人物報道中一個關鍵字就是“真”,真情實感,自然而然。要打動讀者,首先要打動自己。
除了真情實感,還需要塑造形象,弘揚精神。具體到采寫中,如何實現人物形象飽滿而真切,精神崇高而不遙遠?在此結合范文,介紹以下幾種方法:詳略法、虛實法、點睛法。
第一種,詳略法。主要是在材料的取舍和排列組合上,按一定的標準突出主要事跡。重大典型人物的事跡一般很豐富,不能平均著力。對于主要的事跡,一定要像講故事一樣有細節、有場景、有感情;同類的其他事跡,可以通過排比、虛化的手法一筆帶過。例如:
在寫譚東的報道中,詳細介紹了譚東生前所救的最后一人后,所救的另外兩人只用了一句感恩的話語和簡單的介紹,最后再以一句虛化事跡的總結:“數不清多少次,車毀人傷,斷壁殘垣,譚東總是以最快的速度趕到危難群眾的身邊,用那如山一樣的肩膀,托起生的希望。”從而在這一部分的報道中形成詳略層次。
在寫任長霞的報道中,詳細寫了任長霞所破的兩個大案后,“擒大要犯,抓小毛賊,破丟失耕牛案,鏟除‘砍刀幫’,雷鳴電閃、手腳生風地連破了一堆大案后,登封的社會治安立竿見影地好轉”,一句話帶過一堆事跡,也讓人看到一個雷厲風行的女公安局長的形象。
第二種,虛實法。這種手法除了用在事跡描寫上,更重要的是用在情感提煉中。感人的場景和話語,并不一定要寫實,眼淚汪汪、感激涕零的描寫太多,反而讓人難以接受。因此,這時候可以采取以虛代實的手法。例如:寫譚東犧牲時候的悲痛,“那一夜,雪山沉默,邛江嗚咽,在徹骨的寒中,滿山的梅花忽然開放,雪白。那一夜,戰友默哀,親人悲泣,在揪心的痛中,崎嶇的山路沒有盡頭,蜿蜒。”
第三種,點睛法。如今報道的重大典型人物,相當大部分關注的是普通人,在普通的崗位上,或者做出了不普通的貢獻,或者是無私的付出,或者是盡職盡責的堅守,或者是奮力一跳的壯舉。清華大學教授李希光說:“普通人的故事卻是廣大普通人民群眾生活的縮影,其社會意義可能比某個有新聞價值的人物更有價值,他們的故事是生活更深層次的現實,是更貼近真相的社會現實。”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必須要通過提煉,才能凸顯精神品質的高尚。這種提煉,不需要長篇大論,只需要恰到好處點睛一筆。例如:在寫譚東的報道中,每一部分小標題上配了一段詩,其下開篇兩句設問都是點睛之筆:
(配詩)“用生命托起生命的好警官走了/他去了哪里/巍巍雪山作答/他就在被救群眾劫后余生的血脈里”
一條麻繩:見證生命延續的力量
(開篇)一條麻繩的力量有多大?它可以將一個個生命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一個生命的力量有多大?他的離去牽動了所有人的心。
在寫王順友的報道中,每一部分開頭一段山歌,實際上也是點睛。而在文中,也穿插了一些點睛之筆,如:“傳郵萬里,國脈所系,政權象征,主權象征。”凸顯了王順友普通工作的重大意義。(作者單位:四川日報社)
來源: 《中國記者》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