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專業的作者和專業的把關。專業文章需要專業的作者和專業的把關。為了保證刊物的質量,他們依托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并與各大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聯系,同時聘請有關軍事方面的研究專家。他們利用專業研究隊伍,一方面從中挖掘作者資源,另一方面對雜志內容進行把關,使這份雜志有了可靠的保證。當談到如何培養作者時,社長蔣華說:“我們雜志的專業性很強,編輯記者不可能每篇文章都自己寫,這就要求有自己的作者。很多作者要我們去發現、去培養,通過半年以上的磨合才能有一個理想效果。” 有關海事爭端方面的話題往往為外交、軍事、科研等方面研究所關注。這些話題也為讀者廣為關注。每當有重要海事事件發生時,雜志社宋曉軍等同志經常被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媒體聘請作特約嘉賓制作特別節目。他們那些有技術支撐的分析和思考,更易讓人們信服,在業界產生了較好的影響。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在做雜志的同時,也參與國家海防戰略課題的研究,發揮自己積極的作用。做科研做雜志,雙向互動,有力促進。 說到這本刊物編輯記者的功力,蔣華介紹說,“僅有技術優勢是不夠的,這本雜志的很多文章涉及各國的海防建設和戰略發展動向,我們加強與有關方面的聯系,挖掘資源,保持并提高這方面的優勢。同時我們自己也積極加強這方面的研究,編輯記者也經常撰寫一些國際海防建設方面的文章,很多媒體特約我們的編輯記者做特約評論員,一些學校和機構也經常請他們講學。”這一方面說明刊物凝聚的智慧產生了一定的張力,另一方面這在無形中提升了刊物的品牌影響力。 貼近讀者,創新內容。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閱讀人群以及讀者的閱讀口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雜志社也同樣面臨這方面的挑戰;再者,艦船方面知識的科學性、技術性很強,對其介紹,很容易陷入枯燥尷尬的境地,這也是很多科普期刊以及其他一些媒體的通病。據《艦船知識》的編輯介紹,他們一直注意這個問題。在內容方面,圍繞讀者的需求,按照讀者的閱讀習慣,調整刊物內容,由過去偏重技術知識的介紹,轉向側重對與重要海事事件相關的艦船知識的介紹,很多文章增加了對事件背景以及各國海洋戰略的解讀。如我國南海專題、我國航母下水專題等,許多文章既有背景知識介紹,又有趣味故事,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具體到有的文章,他們對作者的語言風格也有一定的建議,如文章盡量不出現公式、運算方程等,注意語言的生動活潑。例如,今年第8期《一次大戰中的英國艦船迷彩》,艦船涂色本身就是枯燥的話題,該文用生動有趣的故事詮釋迷彩,使藝術和智慧在艦船這里得到完美的結合,讓讀者受到一種美的享受。 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如何讓刊物具有獨特的觀點、深邃的思想,并深深地吸引讀者,這要求刊物要大膽創新,而創新體現在每個選題、每篇文章、每幅插圖上。翻開雜志今年第9期,《GOOGLE南海之畢生礁》一文中,筆者的視線停在一幅眼熟的插圖上,這幅插圖是越南士兵“守礁”的插圖。包括互聯網,很多媒體都引用過此插圖,但仔細觀察,雜志中的這幅圖有很大的不同,對原圖的內容做了標識,其中有“擴建堤壩的工程機械”、“12.7毫米高射機槍”、“水泥掩體”。如果沒有這些標示,圖中很多信息,普通讀者是不易辨識的。標示后的這幅插圖更易被讀者理解,不僅讓讀者對越南在我島上的海防部署了然于心,更激發我加強海防建設的緊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