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輿論引導的跟進策略 當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已經較為普遍,但多集中在娛樂及服務類板塊。新聞類欄目的互動多停留在對新聞的追蹤和事件發展的跟進上,輿論引導相對薄弱。“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宣傳仍然占據主流,其說服力與引導力薄弱,很難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傳統媒體輿論引導在改良以前引導方法的同時,呼應全媒體時代媒介融合的發展特征,可以通過具體欄目的設計達到媒介互動的引導效應;同時,設置主旋律議題,以理念植入的形式,通過影視劇的傳播途徑達到議程設置的目的。 全媒體帶給受眾的最大便利即信息傳播的個人化。在這一語境中,傳統媒體的受眾同時接受多種媒體的洗禮,各種信息紛至沓來,使人應接不暇。同時,信息傳播的個人化也引起接受的平民化回歸,在海量信息的沖擊中,受眾急需切實有效的信息梳理,但對營造典型的英雄情結相對排斥。因此,在具體欄目的設計上,可以結合當下的時政熱點追蹤事件線索,并利用移動終端等發布議題、搜集反饋信息,及時發現信息傳遞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亮點與錯漏,在事件進程中找到輿論引導的著力點。同時,與傳統典型人物相結合,注重發現普通人的典型事跡,發掘日常生活細節,摒棄說教宣講,使輿論引導生動順暢,更有感染力。 此外,影視劇的主旋律議題設置可以通過影視劇的傳播間接地達到議程設置的輿論引導傳播效果。1987年3月,在全國電影工作會議上,電影局局長滕進賢第一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3]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主旋律”的含義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變化。觀眾對主旋律影視劇的認識也漸漸由“宣傳說教”轉向了“主旋律也可以好看”。可以說,在如何主流又好看方面,之前的主旋律電影等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也部分取得了票房與口碑雙贏的效果,但其與當下熱點的結合尚不夠密切。從歷史事件中挖掘主流價值是主旋律影視劇的一個重要創作途徑,現實生活也應同樣成為主旋律影視劇不竭的源泉。當然,輿論引導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熱點的表面,而要從文化與時政的雙重視角,不僅關注引導的時效性,而且注重引導的根源性。畢竟,影視劇不僅是當下生活的反映,更從深層呼應了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此外,主旋律影視劇與地方資源的結合也應該進一步積極嘗試。區域形象的建立不僅有賴于區域本身資源的配置,區域形象的傳播同樣至關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在信息多向傳播的全媒體時代已顯得過于原始。對地方文化產業的開發可以借助影視劇的形式形成滲透和輻射,從而為區域建設樹立有地方特色的主流形象,為其他開發建設的多向度發展打好文化基礎。 資金投入上,可以適當考慮大投資大制作,也可以多采用小成本影視劇的形式,方便快捷地傳播。比如制作周期較短的電視電影、有固定播出周期的電視欄目劇等。資金來源可以采用政府資助與民間融資相結合的方法,多方調動制作積極性。同時,適當打破單一形式,既可以有嚴肅的正劇,也可以有輕松的喜劇,甚至可以用搞笑、驚悚等形式實現,也可以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設計諸如兒童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