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藝術媒體與藝術門類發展的不對稱現狀 由于迄今還沒有公認的藝術分類標準,各個藝術理論的派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有西方學者認為“在時間軸上越靠近現代的藝術分類,就越繁復而且具有爭議”。從目前藝術平媒存量和分類看,其創辦經營思路大致有兩種: “圈內讀物”:走對應學科門類之路。這類如關于書畫、建筑藝術等的媒體,往往依托藝術界學會、協會和院校,具有會員式特點,媒體傳播服務類似于學報,是專業人士“圈內讀物”。它們構成了藝術學劃分的一個個專屬“夾層”,學術使命決定了它們不必追求向下傳播。不過專則專矣,傳統的過細區隔不利于當代藝術日益融會貫通。藝術學科門類橫向的適度比較、借鑒能產生藝術技術邊際效應,譬如手繪漫畫之于動漫,進而到電腦動漫再到網絡游戲。這并不是說要辦一種囊括所有藝術門類的媒體,藝術門類如此繁多,那不是某一種媒體的使命。但是,我國藝術界和藝術愛好者仍有一種媒體需求,那就是需要既能滿足基于學術技藝傳播和交流的需求又能走出門戶區隔局限的藝術媒體。因為需求創造機遇空間。 “小眾讀物”:側重藝術品鑒賞和交易收藏。進入新世紀,中國經濟一路高速發展,富裕階層的成長,造就了對藝術品收藏交易的空前高漲的需求,十幾年來基于這一產品鏈、市場鏈的媒體層出不窮,這類媒體抱負很大,目標是數百萬身家上億的老板和藏家。顯而易見,那是市場“看不見的手”在發力。市場也是一把雙刃劍,“瘋狂的石頭”是會砸人腳的。 在市場中,這類媒體因種種原因也有辦得較好的。這里僅舉三種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雜志。《芭莎藝術》,時尚傳媒集團的首本藝術雜志。顯然,該雜志因全球化經營的背景和集團在中國十幾年的耕耘,有相當的影響力,不可小覷。《藝術沙龍》,由中國美術出版總社、人民美術出版社推出的藝術季刊,是國內第一本為藝術家在雜志上辦展覽的讀圖雜志,旨在成為流動的“美術館”。《藝術沙龍》以刊物為主體,以專業網站與沙龍展為兩翼,實現三位一體的綜合服務。值得關注的是該刊一出手就以全媒體業態發展。《CANS藝術新聞》,由中國臺灣出版,港臺、大陸均有發行,突出新聞資訊,重點報道內地、港、臺三地和蘇富比、佳士得拍賣的最新動態,并對《拍賣年鑒》顧問群所提供的市場數據,分析、整理,還有各地展覽的資訊提供給讀者。以上三本雜志反映了非常強的市場價值取向。它們與戰略合作者在一系列從藝術品鑒別到拍賣交易的市場鏈條中,形成了完整成熟的操作流程,并且它們在藝術品市場上體現了媒體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