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聞輿論的形式要由“模式化”轉為“多元化”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每當面臨新的形勢和重大任務時,都會充分運用和發揮新聞輿論的強大作用,在全黨集中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這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不斷完成新的歷史任務的寶貴經驗之一。早在革命戰爭年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主要領導者就深刻體察到新聞輿論的極端重要性,而把新聞輿論工作作為戰斗的“號角”、響亮的“喉舌”和銳利的“思想武器”,作為黨的整個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創建和領導新聞媒體,發動群眾,引導輿論,營造氛圍,為中國革命加油助力,為我們今天推進理論武裝積累了寶貴經驗。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堅持把新聞輿論放在重要位置,對新聞輿論工作的認識不斷深化,先后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加強和引導輿論工作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推動黨的事業一步步走向勝利。改革開放以來,新聞輿論工作始終秉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的方針,黨性原則,“政治家辦報”的要求等,使新聞工作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始終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進入新世紀以來,針對國內外日趨復雜的輿論生態環境,中央明確提出“迫切需要改進和創新宣傳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機制,增強宣傳思想工作的影響力”,“加強主流媒體建設和新興媒體建設,形成輿論引導新格局”,為新形勢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理論武裝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決不能簡單照搬或套用某些看起來管用的固定模式和套路,必須在深入群眾、深入實踐中采取行之有效而又受群眾歡迎的“多元化”形式,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渠道日趨多樣,一種理論的傳播,如果固守單一的形式和僵化的模式,勢必影響理論武裝的效果,甚至還會導致理論自身走向封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產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廣大干部群眾親身經歷,有切身感受,直接受惠,用群眾身邊的事實來宣傳普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和要求,最有說服力;用豐富多彩的生產生活實踐來印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和要求,最容易引發共鳴。因此,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遵循思想認識發展規律,創新形式、豐富手段,努力找準人民群眾的關注點、興奮點,充分利用各種理論傳播手段,采取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加以推進,以達到最佳的理論武裝效果。必須堅決反對理論武裝上的形式主義,杜絕理論宣傳教育搞一刀切、刮一陣風的做法,在廣大人民群眾現實生產生活實踐中構筑起全方位、立體式的多元化理論宣傳教育網絡。既有旗幟鮮明、聲勢浩大的正面教育,也有春風化雨的思想引導,還有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既可以通過報告演講、咨詢服務、舉辦論壇等多種平臺和渠道,廣泛深入宣傳,也可以利用電視、報紙、廣播、網絡等現代傳播平臺與載體進行廣泛傳播,還可以編寫通俗理論讀本、創作文藝作品等深化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