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聞輿論的傳播要由“普通話”轉為“地方話” 黨的創新理論來自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又復歸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理論武裝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育實踐過程,需要不斷汲取和結合各個地方、各個行業鮮活生動的生產生活實際,才能展示科學理論的巨大威力和無窮魅力。我國是多民族多省份的社會主義大國,各地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程度不一,對理論指導實踐的感受各有側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要從各地實際出發,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區域性特點。要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統領地位與群眾思想實際的有機結合,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普通話”轉化為地方群眾熟悉理解的“地方話”。充分考慮城鄉基層群眾的思維方式、接受能力和文化習慣,把理論宣講的“書面語”轉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口頭語”。 實踐證明,那些照本宣科的空洞說教,只會引起群眾對“理論”的厭倦,影響理論的宣傳和普及;那些裝腔作勢的官腔語言,只會引起群眾對“理論”的反感,抵消理論自身的魅力和風采。因此,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堅持根植于地方土壤,把“普通話”和“地方話”結合起來,使普遍的理論表現形式轉化成符合各地實際的特殊形式。一是善于將黨的科學理論轉化成當地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話題,多講人民群眾身邊的事例,多聯系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多回答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二是善于培養、發現和推出當地學習、實踐科學理論的典型代表。如方永剛、許振超、楊業功、鄭培民、牛玉儒、任長霞等,這些典型產生于人民群眾,是全國各地各個行業學習、實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突出代表,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三是善于利用地方和民族風俗習慣與文化傳統。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善于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全國各地不同的民族風俗習慣與文化傳統結合起來,在弘揚和傳承當地優秀文化傳統過程中,不失時機地開展理論宣傳和教育,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深入傳播。 [本文為河南省社科基金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踐行機制問題研究(2010BKS00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2007:1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直黨校) 來源: 《新聞愛好者》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