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以人為本 在新聞傳播過程“傳播者——媒介——接收者”中,離不開以人為本的思想,而且不同的角色賦予了以人為本不同的含義。 傳播者。從傳播者來看,以人為本的思想首先體現為對人才的重視,管理層應該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培養、吸納、合理重用人才。一方面要合理安排人才崗位,使人盡其用;另一方面,要充分采用人才的思想,為人才思想的發揮提供廣闊的天地。 其次,傳播者的以人為本思想還體現在傳播內容方面,確立以人作為主要內容的報道視點,盡力追求新聞的個人化,要盡量通過人們的個人故事、體驗為切入點和線索來報道一個重大的新聞事件,或解釋新出臺的法規政策等等。美國《最佳普利策新聞獎作品》一書中有一句被西方新聞界奉為經典的話:“新聞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人。”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報道,而這個事實必定是有人參與或者與人緊密相關的事實,脫離了與人的關聯,新聞事實也就無所謂新聞價值了。所以無論從開掘新聞價值,還是從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出發,傳媒必須要拋棄那種為事件而報道事件、為主題而報道主題、為經驗而報道經驗的抽象、空洞的新聞報道方式,而要確立以人作為主要內容的報道視點。《南方周末》之所以受到讀者熱捧,個人化的報道方式是其一個非常大的亮點。比如報道北京奧運會,在這舉國同慶之時,《南方周末》的報道不是大篇幅記載奧運會的盛況,也不是一味介紹祖國今天的繁榮昌盛,而是在記載無數個普通人生活的同時穿插進去奧運的元素,讓讀者切身感受到了奧運會對北京人以及全國人民的影響;同樣在報道汶川地震中,《南方周末》選取具體人物的某個具體事件或者某個具體場景,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這不僅在對重大事件的報道中體現明顯,而且這是《南方周末》的一貫敘事風格,包括某個節日、某次礦難等,都能從小人物入手,讓報道真實可信、有血有肉。 接收者。從受眾來看,人本思想首先體現在新聞報道要貼近民生,制作廣大受眾喜聞樂見的高質量節目,實現新聞報道平民化。孫玉勝稱電視媒體為“家用媒體”,一語中的地指出:“觀眾是舒服地歪在自家客廳里,或者是靠在床頭上看電視,在這樣的環境和心態下,難道會有人愿意請一個‘家庭德育教師’,站在自家的客廳,甚至站在自己的床前來教訓自己嗎?”在這個觀念多元化的時代里,人們不會愿意讓任何一種新聞媒介在自己茶余飯后的閑暇時間里對自己指手畫腳,告訴自己是非對錯。溝通、交流、平等、自由才是人們能夠接受的。這就要求廣大媒體人在報道新聞、制作節目時,語言應通俗易懂,制作出受眾樂于接受的節目,使受眾在不知不覺中認同媒體的觀點,對媒體的報道心服口服。但在此過程中,在體現受眾人本思想的同時,一定要把握好適度原則,不可以使平民化轉變為庸俗化、娛樂化,獵奇和危言聳聽,使節目成為一味娛樂與低俗的俘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