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再次,采訪對象一般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之所以講述自己的悲傷給大家聽,之所以配合廣大新聞工作者的工作,之所以相信新聞媒體,是因為他們在現實中的不如意無處傾訴、無法發泄。他們希望新聞媒體進行報道絕不是出于幫助媒體制作一期高質量的節目來吸引受眾的眼球,而是希望通過媒體報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感情,獲取社會的同情,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與援助。如果要實現采訪對象的以人為本,新聞工作者就必須從這些采訪對象的需求出發,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這也是由新聞媒體特殊的社會角色所決定的,他們處在“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中間環節,有幫助采訪對象宣泄感情的職責。 例如,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重大災難性報道中,對一線的情況進行全面、真實的報道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在受眾迫切需要知道地震現場的最新情況與進展的時候,只能通過媒體制造的“擬態環境”來了解,不可能人人去往一線,而當地的受災群眾更依賴于新聞媒體的報道,他們首先是把新聞媒體當做宣泄的對象,同時希望能夠把他們的悲慘處境傳播出去,引起黨和國家的重視,引發好心人的同情來幫助他們走出困境、重建家園。所以,媒體的報道視角、報道方式顯得尤其重要,這些可能直接決定社會輿論的形成。假設我們的媒體在報道過程中僅僅為了完成采訪任務、為了制作節目而絲毫不理會采訪對象的迫切需要,那么我們的新聞工作者將成為沒有社會責任感的冷漠群體,更不用說他們應該具備的人本思想了。 結語 綜上所述,以人為本貫穿在新聞傳播活動的每一個細節,傳播者、受眾、采訪對象人本思想的體現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缺一不可,需要我們去實踐與領悟。而且由于新聞傳播活動的特殊性,傳播者的地位舉足輕重。傳播者處于采訪對象和受眾的連接地段,又直接受媒體控制。采訪者是新聞傳播活動的基礎,他們采寫的報道是信息廣泛傳播的源頭,采寫的質量、報道的傾向又直接影響受眾的觀點、媒體的形象、社會輿論的形成。所以,作為新聞工作者,要寫好新聞報道、弘揚社會正氣,先要自己做好人,在思想上明確新聞傳播的目的,在行動上時刻以人文的視角去關注身邊的人和事。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8-35. [2]王建武,劉鞏,高健生.試論以人為本[N].山西日報.2004-07-20. [3]吳文虎.新聞事業經營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2-211. [4]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 來源: 《新聞愛好者》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