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2月14日,溫州日報“黨報熱線”專版刊出了“走轉改”專欄“冬日送溫暖”最后兩站的報道——《第六站:永嘉縣分水村 山村春寒重,“溫暖”節后行》和《第七站:蒼南縣園林村 風雨路難行 “溫暖”緊相隨》,為去冬以來的“冬日送溫暖”走基層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溫州日報“冬日送溫暖”活動堅持了整整五年,給近千人次送去溫暖,該專欄已是讀者喜愛的溫州日報走基層服務民生的一大品牌。 去年12月19日,溫州日報“黨報熱線”第五度“冬日送溫暖”活動啟航。本次活動主要關注山區留守老人,共走訪了泰順、文成、永嘉、蒼南、樂清、瑞安、平陽7個縣(市、區)的偏遠山村,為150多位平均年齡70歲以上的老人送上近3萬元的年貨(米油為主)、保暖用品(棉被、保暖內衣為主)、常備藥品(正骨水、板藍根為主)。 2011年12月19日,發表在溫州日報“黨報熱線”專版上的開篇之作《山高冰寒 誰來守護老人溫暖過冬》中,記者這樣寫道:“溫州的偏遠山區小村,仍有些貧困孤寡老人,寒冷的冬夜只能縮在單薄破舊的棉被里;他們冒著嚴寒勞作以求果腹,幾月不知肉味;生了病卻無人訴苦,不敢求醫,任病痛折磨身心……他們需要一縷陽光和溫暖,需要社會更多關愛。”愛心的呼喚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迅速聚集:耄耋之年的韓老伯捐出首筆善款,開啟了這次溫暖之行;連續三年參加“冬日送溫暖”活動的陳先生再次帶來50床棉被;“黨報熱線”公益活動積極分子——徐女士慷慨結對一個村……星火義工、溫州市藥師協會、703青年志愿者、愛心璀璨義工隊、瑞安愛心陽光、永嘉義工聯和永嘉團縣委、蒼南“壹加壹”等7支志愿者團隊與記者攜手同行,為山區老人免費理發、照相、按摩理療、看病送藥,將切實的便利和關愛送到他們身邊。 這次實實在在的“送溫暖”活動,以下幾點給人印象深刻: 一是準備充分。此次涉及7個基層聯系點。慰問前,通過實地走訪、聯系當地志愿者團隊核實等方式進行調研,了解實際情況,確定幫扶對象。 二是及時回訪。每站活動結束后,針對情況特別困難的孤寡老人,還會專程進行回訪。比如泰順南山村89歲的劉彩虹老人,前往慰問時,她一直住在室外由編織膜搭建的棚子里。記者發現后,幾次聯系當地村書記,督促其盡快將老人搬回屋內;永嘉分水村的幾戶孤寡老人,報社指定永嘉義工聯結對照顧,并定期回訪。 三是報道突出。所有的“送溫暖”報道一律刊登在“黨報熱線”版頭條,不僅讓讀者找起來方便,更重要的是,放置在“黨報熱線”上,體現的不僅僅是報紙的品牌,更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形象。 四是充滿感情。“寒冬深夜,你心里牽掛的是誰?是不能團聚的家人?是好久不見的朋友?還是遠行的愛人?”、“這個夜晚,我們牽掛的是那些留守在巍山茂林之間的老人們。很想知道,那套保暖內衣合身嗎?貼上膏藥后腰背還疼不疼?送去的那床棉被夠不夠暖?”類似這樣動情的語言在每一篇報道中俯拾皆是,形成了這組報道溫情感人的語言特色。 五是服務透明。每一站的“送溫暖”報道中,都詳細列出了“溫暖清單”。比如在最后一站蒼南縣園林村列出的清單是:大米13包,共598元;玉米油15瓶,共885元;棉被13床,共780元;熱水袋13個,共136.5元;保暖內衣13套,共390元;袋裝小面包15份,共135元;板藍根、正骨水、通風膏藥貼等常備藥13份,共286元。以上合計3210.5元。另:棉襪由市民汪女士捐贈。 在2月14日刊登的整版報道上,配了一篇“記者手記”。其中這樣寫道: 兩個多月的山路兜轉,7個縣區人煙罕至的偏遠山村里留下了我們的溫暖腳步。如果沒有這次送溫暖之行,很難想象還有那么多老人仍過著那樣貧困的生活。慶幸的是,我們的社會任何時候都不缺乏溫暖的援手。在最后一站永嘉分水村記者看到:山坳上的臘梅已凌寒開放。寒冷不褪,但舒展的花瓣里,春來的訊息已在悄然傳遞。 “溫暖”下一站 ,今冬再相約。 我們期待著,讀者期待著!(浙江省三教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