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如果從哲學的角度審視,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盡管人類社會在其演進的歷史進程中都遵循了相同的發(fā)展規(guī)律,但其路徑與時序卻各不相同。于是,人們在歷史的必然性和規(guī)定性中,也同樣看到了偶然性和多樣性。以至于我們甚至難以準確地判斷,究竟是前者決定了后者,還是后者主導著前者? 但至少有一點可以確認,這就是歷史,這就是世界,這就是自然法則。 既然如此,那么人類就應當順從這一法則而不是與之相悖。世界的豐富性決定了事物的差異性。與其說差異是萬物發(fā)展的結果,不如說差異是萬物存在的理由。正像人們并不要求大自然中的“玫瑰花散發(fā)和紫羅蘭一樣的芳香”,人類的文明也不應當“只能有一種存在的形式”。可以說,“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在人類共同創(chuàng)造的各種文明中,每一種文明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每一種文明都應當受到充分的尊重。不同文明之間完全可以和睦相處,不同文明只有通過平等交流才能得到共同發(fā)展。只有“和而不同”才有世界大同。以“拒和”、“失和”甚至“傷和”而求同實屬南轅北轍,而作出“文明的沖突”的斷言更是大錯特錯。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誠哉斯言! 感謝我曾經的同事祝壽臣同志,他利用在對外交流崗位上的難得機會,將其所訪問過的幾十個國家的觀感寫成游記,并圖文并茂地再現(xiàn)了全球五大洲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和逸聞趣事,融紀實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于一體,為人們更加真實、全面、充分地了解和認識千姿百態(tài)的外部世界打開了一扇窗子。 希望此書的出版,能夠起到溝通中外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理解的積極作用。我以為,這當是作者撰寫此書的初衷吧。(何平 作者系中國記協(xié)副主席、新華社總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