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傳媒》雜志供稿 2011,機遇與挑戰推動著中國傳媒業格局的演變與洗牌,大事與難事考驗著中國傳媒業應變的機智與果決。站在“十二五”規劃揚帆起航的歷史節點,擎著十七屆六中全會建設文化強國的獵獵大旗,中國傳媒業將如何繼續保持穩定快速的發展,又將如何把握未來發展的方向與脈搏引發了傳媒人的集體沉思與展望。 第七屆中國傳媒年會以透視2011年傳媒業發展脈絡,探討傳媒業的改革狀況和新形勢下的應對策略為目的,回放2011年令媒體人難忘的瞬間,尋找、總結、展望推動傳媒業進程的決定因素和未來發展抓手。以此為使命,2012年1月8日~9日,盡管清寒細雨浸透了杭州城的街巷阡陌,一場傳媒界的盛會——第七屆中國傳媒年會卻第一次走出北京,在浙江傳媒學院隆重召開。 “十二五”開局之年,背景殊妙 如果說新聞記者是社會的瞭望者,那么作為傳媒行業專業刊物的《傳媒》雜志便責無旁貸地成為整個傳媒行業的船頭瞭望者。在“十二五”規劃號角吹響的歷史節點上,《傳媒》有責任更有義務去捕捉傳媒業的每一個光華與亮點。更為重要的是,本屆年會的舉辦有著它特殊的召開背景與意義。 黨和政府對傳媒業發展的關注和指導。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是中國共產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文化改革發展重要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文化建設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給傳媒業改革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的歷史節點,為年會的召開提供了契機。2011年4月,新聞出版總署正式發布了《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對今后5年新聞出版業科學發展進行了總體布局。不僅如此,2011年還是新聞出版改革的“攻堅年”、傳統媒體數字化轉型的“突破年”、“走、轉、改”活動全面展開的“基層年”……這一切,均為年會的召開提供了良好契機。 傳媒業自身的發展,需要盤點成績、總結失誤。2011年的中國傳媒業,艱難與光榮同在,成績與不足并存。 成績方面,慶祝建黨90周年新聞報道是重大主題宣傳的又一成功實踐;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取得階段性成果;都市類報紙整體轉制邁出步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均掀起上市潮,浙報集團與土豆網是其中代表…… 然而,在為2011中國傳媒業的成績歡呼雀躍之時,諸多挑戰所帶來的危機感也令媒體人自省:隨著“馬太效應”在媒體領域的表現越來越明顯,如何成為行業與區域的最強者成為各家媒體的著力點;盡管媒體融合已唱響多時,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和諧雙贏卻仍未出現…… 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2011中國傳媒年會的召開正是要搭建一個供業界廣泛交流與探討的平臺,為中國傳媒業的發展做好“船頭眺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