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既如此,我會怎么做?我會把現階段的媒體融合和新媒體征戰,當做是一種探索,是一種先驅者的努力。如果有實力和能力,亦自告奮勇探索,以求先手之利。 如果自己沒有當先驅的勇氣和資本,又不想像前浪一樣死在沙灘上,那么,就讓那些先驅者去探索吧,自己不妨就像烏鴉、像老鷹一樣,追逐在大動物后面,觀察,吃些殘羹冷炙,先維持生活。一邊生存下去,一邊觀察機會,唯有活著才有機會,才有改變命運的可能。 拿有限的利潤和自有資本跟VC博弈,跟納斯達克博弈,跟不確定性博弈,那不是自找死路嗎?此其一。 其二,既然慢閱讀、深閱讀的市場存在,不妨從此入手,做好分眾市場,做好這類市場的用戶體驗。在這個市場普遍能接受的價值觀基礎上,用優美的文字和受眾喜聞樂見的敘事與呈現方式,打動受眾內心,產生共鳴,從而爭取他們成為忠實的消費者。在中國傳統傳媒業的黃金時代,業者普遍忽視了這個問題,而一味追求新聞性和信息量。新媒體給我最大的教訓,不在其他,而在考慮用戶體驗上。 其三,踏踏實實守好陣地,像農民認真種田一樣,踏踏實實做渠道、做品牌,做好了也有一份收成。如果沒有戰亂和嚴苛的賦稅制度的話,一般都還能活下去。當然,趕上天災人禍,那不僅是我們的挑戰,而是覆巢之下的結局了。 其四,我們也會向一些在新媒體和媒體融合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媒體學習。對于新媒體,我自己的一個態度,就是以謙卑的心來學習,歡迎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雖然這個新時代的到來,對于個人來講可能是顛覆性的,但我們不會抗拒,抗拒就是自尋死路。 今天,“傳統媒體的巨人正在倒下,原因值得關注,但不必驚慌。”2005年,《經濟學人》這樣說。6年過去了,《經濟學人》的判斷,一直是我思考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關系的基礎,也是影響我堅守傳統媒體的重要理念,今天來看,并沒有過時。值得補充一句的是,《經濟學人》是近些年歐美大刊衰退潮中逆勢上揚的最著名的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