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傳媒》雜志供稿 乘著中國文化復興的東風,新一輪文化產業創新與升級的浪潮沸騰了整個中華大地。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和新媒介形態的蓬勃發展,傳統報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新媒體時代的強勢來襲,如何不被大浪淘沙、進而持續保有強勁生命力,即如何讓報紙“活”起來,是擺在傳統媒體面前的一道難題。 報紙不等于印刷業,報紙作為一種紙質的形態會轉變,但是報業永存。報業應怎樣向新媒體轉變,首先要解決的,一是“活路”,二是“活法”。筆者從多年的實踐歷程中總結了一些思考,謹以拋磚引玉,與業界同行一起探討。 “活路”初探:尋找正確的轉型方向 當所有的報業媒體在向新媒體轉型的時候,往往碰到一個非常糾結的問題,即到底是先辦“報”還是先辦“網”。這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戰略性問題,選擇哪一條路徑,將深刻影響轉型的發展方向。 主張先辦“報”的,最強調的就是原版在網上的呈現,也就是先把報紙搬到網上再說。理由很簡單,如果沒有報紙原來的品牌形象,搬到網上去的不是原來的報紙,就等于這個媒體集團在辦另外一件事情,這個事情且不說跟報紙的轉型有沒有關系,起碼不是報紙原有品牌在網上的呈現。持這類觀點的同志最基本的做法,就是把互聯網當做報紙傳播的另一個渠道、外聯的工具。 回顧傳統報業走過的歷程,業界把報紙搬到網上來,已經走過了近十年的路了。最初技術能力很有限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把一張圖片搬上來。圖片文件有一個明顯的缺陷,當用戶將其放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現這個圖片不清晰了。就算是高清的圖片,放大以后也是有不清晰的問題,例如在平板電腦上呈現就很容易暴露出這個缺點來。接下來出現了PDF文件,PDF版放大以后很清晰,但閱讀時要不斷地放大或移動版面,操作太多,體驗仍不是很好。后來出現了標引式的、點擊閱讀的方式,點擊其中的一篇文章,會彈出這篇文章的詳情頁,十分清晰,可以一邊翻開報紙,一邊點擊閱讀。但由于此類閱讀方式一般底層都是一張圖片,不能隨意放大縮小。這里面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如果將這張圖片做得很清晰,加載速度就慢了,性能就非常不好,在無線設備上就會受到制約。 可以說,把原版報紙搬到互聯網的業態,目前也就是走到了這一步。再往前發展,就碰到了技術上的瓶頸,到現在也沒有什么突破。 面對這種窘境,很多業內人士開始反思:是不是原版的報紙搬到互聯網上就是新媒體的唯一目的呢?上述所說的圖片形式、PDF形式以及點擊閱讀的形式,都是原來報紙閱讀的一種延伸,頂多就是增加了一些網上的讀者,但是版面的表現沒有任何新的特點,所以這么多年過去,此類電子報紙的經營均陷入了比較尷尬的困境。 再來看一看主張先辦“網”這一派的觀點,也很清晰。報紙的原版是服務于印刷的,排版和各方面的設計都是密密麻麻的,無線閱讀設備上的呈現特點就沒在考慮范圍內。辦新媒體的部門和從業人員,一開始就認定新媒體一定要長得不一樣,但到底應該是個什么樣子、往哪些方面發展,鑒于業界技術的能力,可以參考的只有辦網站的人。很多報社的純網絡版都是從網站上發展起來的,類似于門戶網站的形式。還有一部分人采用了動態排版的形式,每個版面上都是動態的,排得像有一定的版面設計,很靈活,速度很快。也有一部分強調功能性的網站,界面很簡單,但是互動的功能非常強大,后臺有一系列非常復雜的流程。這幾種形式,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互動能力很強,很多版面、菜單都是活動的。而我們的報紙版面是死的、不動的,是靜態的。這是一個很大的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