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傳媒》雜志供稿 經常被問及最近在看什么書,還時常有大學生讓我推薦好書。這是個尷尬時刻,因為我正在閱讀的書的確不多,奢談推薦;這是個慚愧時刻,作為傳媒人不讀書不堪當此職。 但我以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狀況。我們買書成捆,但讀書寥寥。 按摩爾定律,未來十年人類有望將2400萬本書載入一粒晶片之中,真正實現“于一毫端,現十方世界”的理想。 關鍵是,讀書越來越方便,而讀書的時間卻越來越少。試問自己,你會花多少時間閱讀你家書架上的書?而每天花在電子淺閱讀上的時間又占去了多少? 電子媒體不但占去了“垃圾時間”,還占去了我們整塊的時間。不信就問問“微博控”們,他們相當一部分工作時間和大部分“垃圾時間”是否都貢獻給了微博。 與此同時,圖書、報刊的生存環境正被新媒體不斷蠶食。據了解,北京甜水園圖書批發市場一些檔口準備撤租,因為經營已經難以為繼。年輕從業者正忙著投向新媒體的懷抱。 “撤掉電子版,拯救紙媒”,難以成立 最近,有人提出“撤掉電子版,拯救紙媒”。這是與新媒體賭氣的提法。面對新媒體,有一點必須明了:中國讀者的免費習慣難以更改。美國的收費模式在中國注定難以實施。電子版一旦收費,立馬無人下載。你們面對的是一群被免費模式慣壞了的讀者。 移動閱讀漸成大趨勢。最新研究表明,人們的“垃圾時間”被“扶正”,等人等電梯的時候就是掌握資訊的良機。勾兌微博正成為飯局主題,現場加關注替代了名片,私信聊天正取代MSN。 當然,相關論壇上不少學者安慰說,數字媒體在整個傳播中起到的是配合、互補作用,我們依舊需要電視、廣播、雜志。 看數據說話,2010年中國廣告預算總體投放在數字媒體上的只有10%~15%,但增勢迅猛,其中汽車投放新媒體占比在30%~50%,數碼產品投放占比達到了70%。 新生代還會看報紙嗎?如果在地鐵里可速覽新聞,到辦公室還看什么報紙?你撤掉報紙電子版,自有人提供,且免費報紙正如火如荼。 雜志的生存環境稍微好點。憑版式抓人,憑深度取勝,憑教人品味,風景尚好。雜志還能生存多少年,8~10年是最樂觀的估計。因為新媒體取代紙媒,在中國要考慮兩個因素:城市化與代際更替。城市化需要雜志的教化功能,農民變市民,市民變公民;代際更替則保證了至少這幾代老人還仍是雜志的忠實讀者。 前幾年還有人在提“傳媒是中國最后的金礦”,現在沒人提了。新辦一份報刊的成功率幾乎微乎其微。但也有例外,如以信息精萃和再加工為本事的《看天下》、《博客天下》,仍能趟出一條生路。這說明,在這個海量資訊爆棚的年代,人們求簡求精的需求仍是個大市場。或者,今后選擇資訊、選擇立場的本領能成為在資訊大浪里淘金的生存之道。 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又打開了一扇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