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一檔省級新聞欄目的所有人員當中,誰的名字會被大家深深地記???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主持人。然而,作為一名記者,余云卻在許多觀眾的心里,成為看到《1818黃金眼》這檔著名電視民生欄目時第一個想到的人。剛剛過去的2011年,這名年輕的女記者,以期深入基層采訪的優(yōu)秀作品,在浙江省廣電集團內獲得兩個一等獎,隨后又獲得全省“走轉改”活動優(yōu)秀作品獎和先進個人獎。 獲獎之后,余云在微博上發(fā)了這么一句話:終于知道“拿獎拿到手軟”是什么感覺??此谱晕艺{侃的背后,是這位青年記者兢兢業(yè)業(yè)的付出。單位同事給余云算了算,去年一年,三分之二時間在出差,另外三分之一的時間,不是在辦公室的電腦前敲打鍵盤寫稿子,就是在編輯機房加班加點剪片子。談起這位優(yōu)秀女記者,浙江廣電集團總編輯程蔚東憐愛地說:“一段時間沒見,忽然見到余云,真讓人心疼——一個女孩子怎么把自己變得又黑又瘦!”這種心疼中的肯定,令人聞之動容。 刻畫一個好的人物,要讓彼此走進對方的心里 浙江省廣電集團民生休閑頻道的《1818黃金眼》,是一檔以輿論監(jiān)督為主的專欄。在這樣的專欄里如何做“走基層”文章的確費思量。頻道總監(jiān)陳立波說:余云是個“偏才”,她在做報道時總會有自己的一套??纯从嘣撇蓪懙幕鶎佣c報道——《北林垟山民的專屬司機》,你會感覺此言不虛。 專題報道《北林垟山民的專屬司機》,用了紀錄片手法,表現(xiàn)一位老黨員、老司機在溫州山區(qū)公交線路幾十年默默奉獻的事跡,平實的鏡頭講述平凡而感人的故事。為了拍好這組報道,余云真是“豁”出去了。溫州甌海北林垟距離縣城20多公里山路,拍攝期間,余云每天跟著司機老劉,來回開八趟。要知道,單趟的彎道就有103個,一開始,余云和同事轉得直想吐。而老劉每天早上5點半從山上發(fā)車,余云只好住在山上的村民家里,和一位女同事兩人擠一張不足1.2米的小床,然后每天早上4點起床。正是這樣的“朝夕相處”,讓老劉從心里把余云當成了朋友。直到現(xiàn)在,老劉還經(jīng)常會給余云打電話:“小余啊,什么時候來溫州啊!工作可別這么辛苦啊!” 在報道結束后,余云這樣總結過:“刻畫一個好的人物,要讓彼此走進對方的心里。老劉是我朋友,他也把我當朋友,所以他會跟我分享心里的喜怒哀樂,他會表達他堅守溫州最艱難的山區(qū)線路十年的信念所在。他才會給我那么多意外的驚喜,比如,偷偷買了兩塊毛巾,讓老婆配合著唱起了他老家的豫劇名段《朝陽溝》:‘有什么苦來怕什么難,我堅決在農(nóng)村干它一百年’。這一幕,當時我哭了,寫稿的時候哭了,剪片的時候哭了,審片的時候又哭了。不哭,就不會有這篇報道?!眴挝煌聨缀醵家娺^余云一邊剪片一邊哭的“慫樣”。這基層,真是“走”到余云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