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用第三方的視角建言制度 新一輪教育改革面臨的巨大挑戰,也對新聞報道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我們只是照本宣科或鼓掌叫好,新聞媒體就失去了其作為獨立觀察者的角色價值,也就失去了期望通過新聞了解教育改革與發展進度的讀者。因此,在教育規劃綱要征求意見過程中,我們始終在為一些教育的熱點難點問題“找病根”“尋藥方”,即使教育規劃綱要文本已經給出答案、教育改革已經有了行動,我們依然沒有停止追問,而是不斷通過尋找權威聲音,引出深入思考。 2010年11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發展學前教育政策措施。記者并沒有就事論事地摘發會議提出的“五項措施”,而是在當晚會議消息發出后便聯系專家學者,采寫播發《“國五條”能否破解入園難》,從措施制定的積極意義、貫徹落實工作面臨的現實問題以及如何構建長效機制這三個層面分析。稿件播發后引起廣泛關注,被近百家媒體轉載。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也對稿件中專家提出的一些建議予以高度重視。 此外,針對一些地方政府叫停奧數班以及素質教育有名無實等教育熱點問題,我們都及時對學生、教師和家長進行采訪,力求用真實的故事來反映問題、提請注意。例如,2009年末,四川成都市發布叫停奧數班、禁止奧數與小升初掛鉤等“五條禁令”,同事立刻趕往成都,暗訪多個校外培訓機構,聯系多位家長,終于采寫出稿件《一位家長關于“叫停奧數”的煩惱》,道出家長在減負和擇校之間的糾結,同時,也揭示當地奧數培訓機構“死灰復燃”的種種亂象,引起主管部門高度重視。這樣的稿件因為跟進及時、采訪真實、角度客觀,自然成為讀者喜聞樂見的內容,較好地發揮了媒體的監督職責。 此外,在教育規劃綱要制定、貫徹、實施過程中,我們也比較重視采寫評論。通過新華社重點欄目“新華時評”,一事一議,以小見大,發揮輿論引領作用。比如,針對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要達到4%”,我們播發《“4%”——一個振奮人心的增長目標》,呼吁“各級政府與社會各界同心同德、盡心盡力為之奮斗”;針對大學生就業難以與工作崗位對接的問題,我們播發《推進大學生實習應有新思路》,總結各地推進大學生實習的真招實干;針對教師待遇仍有待提升的現狀,我們播發《尊重教師不應只在節日關懷》,提出涉及利益調整的問題需要科學的制度安排來保障。這些稿件,以國家通訊社的權威視角和深入調研建言制度建設,具有較強的輿論影響力。 |